成都筑城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张仪、司马错先后筑造府南城、府西城。
后来秦国蜀守李冰修造都江堰之后,将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城池的规模也就愈发大了。
正是因此,刘邦才能以之为根基,与项羽抗衡,最终夺取天下。
益州才能逐渐兴盛,成为西南富庶之地。汉末之时,可以让刘璋偏安一隅,让刘备以之称雄一方。
锦官城的说法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蜀锦天下闻名,曾是蜀汉王朝的重要财赋收入,故而专门设立锦官和锦官城来保护生产。
自此,锦官城便成了这座西南大城的别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中的成都甚是优美,让人心向往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天下之富,扬一益二”的说法。
五代纷乱,战争不断,但主要是中原和北方之地。
前后蜀控制下成都并未遭受战火袭击,后主孟昶为花蕊夫人在成都遍植芙蓉,每到深秋,四十里为锦,据说这是锦城的另一个由来。
如果早来两个多月,便能一睹繁花似锦的盛景,遥想当年花蕊夫人在芙蓉花间的优美舞姿。
大宋初年,蜀中是遭过劫难的,无论是王全斌灭蜀之后,管理不当引起的混乱。还是后来王小波那场声势浩大的叛乱,都曾对蜀中造成极大破坏。
不过天府之国的底蕴犹在,所以稳定之后恢复起来很快,不过数十年便成为大宋最富庶的州府。
徐还当真满心好奇,想要一睹锦官城的繁华风貌,但看到道路两旁森森柏树之时,他打算先去做另一件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徐还想起了杜工部名垂千古的诗篇,武侯祠就在成都府南门之外,由此路过,岂能不祭奠诸葛武侯?
早在白帝城时,司马靖便有过交代,入蜀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武侯祠祭奠诸葛亮。
诸葛亮在华夏人心目中的形象很高大,即便这年头还没有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读书人亦对其甚为敬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臣子尽忠的至高体现,历朝历代的皇帝会有意无意宣扬提倡,臣子们也甘之如饴,欣然以为楷模。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能给出这样的评价,足以代表天下读书人的一种态度。
尤其是在蜀中,诸葛亮在百姓眼中是宛如神明一般的圣人,地位和意义非同小可。
而且诸葛亮对于当前局势,对于徐还本人而言,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北伐。
昔年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意图攻占秦陇,入关中而取中原,匡扶汉室。
这一路线、方略与徐还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战略十分相似。
一个即将北伐的将领,来祭奠曾经北伐的先驱,别有意义。
从而蒙上一层“继丞相之遗志,讨入侵之金贼”的光环,多一分道义和传承色彩。
没什么实际作用,但在民众和兵卒心里,会有一种微妙的暗示与影响,有助北伐作战。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继续发挥,用来做政治文章。
司马靖必然是慎重思考,甚至已经想好了后招,才提出的建议。
故而入蜀之后,徐还要做的头一件事,并非入锦官城欣赏市井繁华,参加蜀中官员们组织的接风宴。
而是入武侯祠,祭奠诸葛亮。
看到徐还下马,赵开与萧振交换个眼神,微微有些错愕,旋即也都释然。
无论是为官的士大夫,还是游历的学子,但凡入蜀中,武侯祠是一定要去的。
徐还入祠,意料之中。
但到来的第一天,未入城先拜祠,多少有些出乎蜀中官员的预料。
“国公对诸葛武侯甚是敬佩,在白帝城停留两日,一是为大军休整,二来也是凭吊先贤。今过武侯祠,心潮澎湃,难以抑制,还请诸位理解。”
司马靖不失时机地出面解释,恰到好处。
赵开和萧振都已经注意到司马靖,一介平民,并无官身,武陵野老在荆湖颇有名气,蜀中鲜有人知,但气质在哪都不会变。
司马靖一袭布衣,但行为举止,谈吐言辞相当儒雅,一看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人,自然不敢怠慢。
何况其对外的秦国公府幕僚身份,更加让人不可小觑。
“理解,诸葛武侯乃天下人的楷模,秦国公祭祠理所当然。”
萧振温言道:“可惜事先不知,本官虽已命人紧急准备祭品,但仓促之间,恐有不周之处,还请先生转告国公,勿要责怪。”
“萧知府言重了,无妨,心诚则灵。”司马靖笑了笑,颇有双关之意。
“是呢,心诚则灵。”
萧振点点头,请赵开先行一步,然后率蜀中官员紧随其后,跟着徐还一道祭奠诸葛武侯。
……
那边徐还当先而行,已经走到正门口,但见匾额之上书有“汉昭烈庙”几个大字。
恍惚间记起,武侯祠与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惠陵紧挨着。
入内之后柏木森森,眼前但见六通石碑,两侧各有碑廊,尤其是东侧碑廊内一处硕大的石碑尤为壮观。
“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几个大字尤为醒目。听到赶上来的萧振介绍,徐还才知晓,此碑便是大名鼎鼎的“三绝碑”。
乃是唐朝宰相裴度撰文,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再由石工鲁建镌刻而成。
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故而被誉为“三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