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恐怖悬疑>大宋之重铸山河>第四三六章 鞭长可及

每一遭捷报到临安,全城欢呼已然习以为常。

徐驸马不仅连续击败金国人,如今连西夏也打的抱头鼠窜,此乃前所未有之盛举。

百姓对胜利总是欣喜的,士林对此也多有赞誉,朝臣们大都在点头,但皇宫里的氛围却没有那么好。

胜利是好事,尤其是击败了西夏,收复了陇右、陕北等地,这是前面几代大宋帝王想做,但不曾做到的事情。

单是这样一桩功绩,便足以骄傲,将来死后皇陵神道碑,以及史书评价上都可以多不少溢美之词。

可战事持续,消耗的钱粮越来越多,加上给金国的岁币,朝廷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而且……

徐还的功劳和权力越来越大,大到让赵构开始有些不安。

单单夺回陇右一事,如何封赏都是个难题。

私下奏对之时,平章事秦桧道:“驸马征战有功,必当封赏,只是这爵位,如果要晋…就该封王了。”

秦桧将“封王”二字咬的略重,赵构听在耳中自然也就越发敏感,不由自主便陷入了沉默。

封王!

异姓王!

封建时代,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对此心生忌惮,尤其是赵构这等自己没本事,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皇帝。

见赵构如此反应,秦桧嘴角拂过一抹冷笑,轻声道:“官家,征战乃武功,武将之职当为封赏之首。”

武将官爵是虚衔,封赏起来没什么太大压力。

赵构点头道:“子归乃镇军大将军,那就升任为辅国大将军吧!”

“遵旨,臣这就着知制诰拟旨。”

“嗯!”赵构点点头,但心情还是略微有些沉重,辅国大将军是正二品,也已经快到头了。

总不能将来封无可封,学李渊对待李世民那般,弄个天策上将出来吧?

一旦到了那个地步,恐怕也就……

李世民可是干出了弑兄杀弟,逼迫父亲的举动,权臣的实力和野心一旦到了某种地步,让人不得不怕啊!

秦桧很清楚地把握到,官家疑心病又犯了,不着痕迹地叹道:“徐驸马出征也一年多了,想来也确实辛苦。

不过西北之地,除了徐驸马,旁人恐怕还真的难以应付,光是那些骄兵悍将,除了徐驸马,恐怕也不会服气旁人。”

赵构心中又是顿时一动。

大宋兵制很复杂,统兵权、调兵权是分离的,而且将领调动频繁,为的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目的在于时间长了,将领熟悉军队,兵卒拥戴将领,成为不安定因素,毕竟当年黄袍加身的戏码就是这么来的。

徐还出征也才一年多时间,但因其身份、能力、战绩功劳很快得到了兵将的认可。战场之上,杀伐之间,兵卒向来信任爱戴强者。

西北如今有不下二十万兵力,各地将官调派驻守,都是徐还根据战事需要一手安排。

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陇之地,将士恐怕只知徐还,而不是他这个官家。

赵构对此不免担心,不管徐还有没有不臣之心,他都难以安心。

“是啊,子归一走一年多,孩子出生都不曾看一眼,如今平安郎已经一岁,却不曾见过父亲。”

赵构叹息一声:“皇妹一人在家,也颇为孤单,虽无怨怼,但想来心里是在怪朕呢!”

“夫妻,父子,人之常情。”

秦桧淡淡附和一句,他很清楚,先前那几句挑拨,已经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先前战事吃紧,前线离不得子归,只能委屈皇妹和平安郎,如今战事暂歇,若再不让子归回来,恐怕天下人都该责怪朕不念人伦亲情了。”

赵构仿佛自说自话:“看来需得寻个合适时间,让子归回临安来,以全夫妻、父子之情。”

“是,政事堂与枢密院这就商议。”

秦桧沉吟道:“不过西夏主力犹在,若是再起战事…或是徐驸马觉得前线局势不稳,不宜马上离开……”

如果战事再起,徐还确实“走不开”,阵前换帅乃是兵家大忌。

“与党项人言和吧!”

赵构已经不愿意再打仗,无论是去钱粮方面的考虑,还是朝中局势,抑或是心理上都已经有了严重的抵触情绪。

“遵旨,政事堂这就通知徐驸马与党项议和。”

秦桧沉吟道:“其实,臣以为西贼应该也不愿意打了,只是难保我军前线将士不会有趁胜追击的意思。”

将士或许有类似心情,但打不打不是将士们说了算,关键还是徐还这个主帅的态度。

秦桧暗示意味很明显,赵构岂能不清楚,这也是他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倘若徐还故意拖延,不回临安该当如何?

如果不回来,那徐还可能真的有二心,试探之举也就有了相应的答案。

可风险也着实不小,秦陇之地距临安千里之遥,鞭长莫及,徐还手中又有二十万精锐,倘若……

尽管赵构觉得徐还不至如此,但作为一个帝王,猜忌几乎是本能。何况身边还有个秦桧故意挑拨离间,添油加醋。

“官家,召徐驸马回临安,除了全夫妻、父子之情,再加上一条吧!”

赵构沉默之时,秦桧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建议。

“听闻太后近来身体不适,女婿半子也,想必太后她老人家对徐驸马也颇为思念……”

不用再多说,赵构已然心知肚明。

除了夫妻父子之情外,再加上一个孟太后,分量就更重了。

孟太后身体不适,虽不是


状态提示:第四三六章 鞭长可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