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平不知,诸葛亮当然知道,黄顺说的是梦中预示的事件。喜道:“按时间推算,消息这两天应该就会有了。”
说完,诸葛亮又喜道:“这下出兵时间就更能确定了。曹操一死,曹丕忙着称帝,定然顾不上其他,这是起兵的大好时机,主公绝不会错过。一月后,你们从襄阳出发,还能提前于主公赶至。只消杀掉孙权几员大将,就足以成事。”
黄顺想到曹植他们,叹息道:“你们倒是斗志满满了,我那里还有曹氏兄弟需要我去安抚。曹操毕竟是当世枭雄,既已去世,我们总该给他一份尊重才是。”
诸葛亮说道:“这是自然。你尽管在襄阳为曹操架设灵堂祭拜,我们都会前去上香的。”
这趟来,本来是黄顺走亲戚家,是私事。只是时机不巧,一家子人见面,就没聊几句家长里短,话里话外全是公事。当晚与诸葛亮、关平他们谈完,黄顺便在这里坐不住,只是刚来一天就走,实在说不过去,只好自己一人先回,留下众夫人陪姐姐住上一段日子。
为关平挑选刺客的事,倒还不至于让黄顺如此着急。萧凝手下有不少超一流刺客,留在襄阳也是荒废着,正好让他们跟着关平活动活动筋骨。而且,黄顺对他们还另有任务。让他们尽可能的与关家兄弟搞好关系,将来,黄顺进军西川,除了诸葛亮可以依靠,关家兄弟也是黄顺的主要抓手之一。
让黄顺紧张着急的,自然是邺城局势的突变。曹操去世,曹丕称帝,放在天下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事。现在襄阳新立,正是自身免疫力最低,最容易受外界影响伤风感冒的时候。其中,来自邺城的冷空气显然最为致命。
黄顺必须尽快摸准曹丕的心思。当初在邺城,黄顺得到了曹丕会支持襄阳自立的准信后,这才放心大胆的付诸实施。但曹丕的支持与曹操的支持,显然有所不同。
曹操着眼的是长远,甚至,连曹氏衰弱、黄氏崛起的可能性,曹操都想到了。相比于曹操,曹丕就年轻气盛许多,他才不相信强大的曹氏会在他的手上衰弱下去。他现在才三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给他二十年,他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凭借曹氏的实力一统天下。襄阳的保障作用,在曹丕看来,作用不大。
曹丕之所以同意襄阳自立,区别于曹操的战略层面考量,曹丕是出于战术的考虑,让曹氏势力退出荆州,方便孙刘双方为争夺江陵城大打出手。只有孙刘交恶,曹丕才有机会对外扩张,进而一统全国。
这是曹丕的夙愿,是曹丕压在心底的渴望。曹丕急于向世人证明,曹操选择他为世子,是正确的。毕竟,曹丕的世子之位,来的实在太不容易了。
早在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前,曹丕还有一位神童弟弟:曹冲。曹冲聪明到什么程度呢?给一头大象称重,连曹操手下的官员都束手无策,曹冲却想到利用水的浮力,以大石块代替大象,通过称重石块来得出大象的体重。别忘了,当时的曹冲不过八岁!可惜的是,曹冲十四岁上,患病身亡。
连曹丕自己都承认,如果曹冲一直健在,世子之位根本没他的份。他也不会想到去争,因为根本争不过曹冲。
曹冲之后,曹植就成了曹丕的劲敌。与曹冲一般,曹植也是神童般的存在,更受曹操的喜爱。若曹植铁心与曹丕争夺世子,曹丕能否成为世子,连曹丕自己都没有信心。好在最后关头,曹植听从了黄顺的劝,放弃了对世子的争夺。曹丕争夺世子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此去掉了。
最后,曹丕的对手换成了曹彰。对曹彰,曹丕还是有些信心的。二人一个为政,一个从军,资历上旗鼓相当,就看谁能更入曹操的法眼。为了压过对手,双方都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曹彰一时判断失误,自己断送了大好前程,成全了曹丕。
曹丕虽然成为世子,但显然并没有得到士层的认可。在邺城士层,这样的说法很有市场:若曹植不放弃,世子就是曹植的;若曹彰不犯错,世子就是曹彰的。曹丕的能力并不出众,他得以成为世子,只是因为他没有出错,而不是他有多么的能干。
所以,曹丕想要向世人证明,相比于弟弟们,他这个哥哥,丝毫不逊色。所以,曹操刚过世,曹丕就急于操办称帝的大事。他就是要借此向天下证明,他很有魄力!更有胆略!
对曹丕的这些想法,黄顺心知肚明,但黄顺不关心这些,黄顺关心的,是曹丕对襄阳的态度是否有了变化。万一曹丕称帝后,准备对外用兵对付自己,如果曹丕想柿子捡软的捏,那襄阳就是曹丕的最佳选择。
此时的襄阳,显然抗不出曹丕大军的攻击。甚至,黄顺都没有足够的回旋空间来抵消曹丕的攻势。摆在黄顺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举城投降。
当初曹操大军进入襄阳,黄顺都没有选择投靠。现在曹操去世了,在他的儿子面前,黄顺却被迫选择了投靠。不必看世人的眼光,黄顺自己都会鄙视死自己了。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确保襄阳不会成为曹丕的首要进攻目标。
曹丕身边,能够影响到他决策的人,黄顺与他们都不熟,这让黄顺难以采取主动。没办法之下,黄顺只好给许蒙写信,让许蒙想办法,转移曹丕的兵锋,让他瞄准江东而去。
梦中,曹丕称帝后的两次大规模对外用兵,都是对江东。但这回,黄顺却不敢过于依赖梦了。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