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挽明>第249章 丰台大营

“…夹着燧石的转动臂和引*盘彻底脱离,引*盘盖和钢板连在一起形成“l”状,也即是西人已经采用的火镰模式,这样连接的优点是使整个枪机发火结构简单化了,当燧石击打火镰面时,引*盘盖(与火镰一体)同时被打开,火星引燃药池内的*。

这支火枪还设置了待发机构,只要不扣下扳机,燧石就无法落下。当燧石处于未击发状态时,引*盘盖便紧紧的覆盖在*池上,就算是在剧烈摇荡的船只上,*池内的*也不会被颠撒,大风也无法将*池内的*吹散去。

为了适应海上的狭窄空间,这款专供海军使用的燧发枪缩减了枪管的长度,并将口径减少到了173毫米。枪长1210毫米,全重46千克,弹丸重213克。这款燧发枪的发射速度与精确度比之前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含刺刀的整枪造价降到了10元以下…”

朱由检一边听着毕懋康和孙元化的讲解,一边翻看着手上海军型号的燧发枪,终于他停下了手上的动作说道:“这款枪究竟好不好用,终究还是要上战场检验之后再说,不过现在么,先找一排人出来射击几轮,让朕看看吧。”

在皇帝的吩咐下,孙元化很快便从边上的丰台大营调出了一队人出来。对于这些每日都要进行射击训练的军人来说,使用过这一款燧发枪之后,倒是立刻喜欢上了这一款更为安全好用的海军型号的燧发枪了。

这些将士瞄准的,是一块宽约三米,高约18米的废旧帐篷割开的标靶。在80米的距离上射击100发,大约命中了60发;挪到160米以外后,只能命中40发;240米的位置上,仅命中了15发。

在围观的众人眼里,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看完了实弹射击之后,朱由检才笑容满面的对孙元化说道:“凡是参加了这次枪械研发的人员都要进行奖励和记功一次,另外,我想知道这款枪的生产能力如何?”

孙元化稍稍在心里思考了片刻,便回复道:“如果能够停下火绳枪的生产,那么陆军型号每日可以制作190支,海军型号每日大概能制作260支上下。现在制约枪支生产能力的,主要还是钢片和弹簧的制作能力跟不上…”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以目前来看,光是替换新军、近卫军和边军手中的旧式火器,就起码需要20万支,这还不包括外销的数量。以现在军器监的生产能力,恐怕有些滞后。

朕建议你们授权给江南制造局生产这一款新式燧发火枪,然后向他们收取一些费用好了。另外那些库存的火绳枪是否能改成燧发枪?若是不能改便出售出去好了。”

对于皇帝的提议,孙元化和毕懋康倒是没什么感觉,但是边上的兵工厂管事和工匠头领其实是不太乐意的。旧的工坊改制之后,这些管事和工匠们终于享受到了新式生产关系给他们带来的利益。

流水线的制作方式虽然很累人,但是当这种方式和金钱利益挂钩之后,虽然这些工匠和管事干的比过去累多了,但是他们却并不以为苦。好歹现在他们的辛苦能够化作真金白银装进自己口袋,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做的再好也不过是赏个一两斗粮食,做差了却搞不好要掉脑袋。

正因为可以多劳多得,所以工匠和管事们才能积极的配合孙元化和毕懋康不断改进燧发火枪的问题。对于这种独门手艺来说,众人都是打算吃上几辈子的。可是现在却要传授给江南制造局,这让他们心里感到甚为肉疼。

不过他们即便是再肉疼,也知道这件事是他们阻止不了的了,其中有人就开始琢磨着,到时怎么拖延江南制造局的方法去了。

看完了兵工厂的燧发火枪表演之后,朱由检便移步向着边上的陆军军官学校走去了。他这次前来丰台大营,除了检查燧发枪的研制成果,便是对刚刚搬来没多久的陆军军官学校进行视察一番。

陆军军官学校虽然从城内搬来了丰台,但是朱由检可不希望这所军校的学生们也远离了自己,因此确定了京城内的稳定局势之后,他便迫不及待的来巡视自己造就的陆军军官学校了。

搬来了丰台之后,陆军军官学校骤然就扩大了数倍,和当日在内城那逼仄的校舍完全是天壤之别。军校内的学生加上教职人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千。

在巡视完军官学校的新校舍后,学校的学员们被召集在了校内的操场上,准备聆听皇帝的例行训话。站在主席台上的崇祯,看着下方席地而坐的学员们一时有些走神,不知道今日要说些什么。

不过他很快就回过了神来说道:“今日朕来到这陆军军官学校的新校舍,看到了不少新建筑,也看到了不少新人,和年初相比,可谓是一派新气象。

朕要说这是好事,除旧布新,正是兴旺之兆。不仅你们的学校要有新气象,我大明的朝政也要有新气象,我大明的百姓同样要有新气象。只有把那些老旧无用的东西统统舍去,我们才能建设出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新时代。

当然,所谓的新气象,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上要更新,思想观念上更要更新。比如有些人还在耿耿于怀,说朕废除了新军和近卫军中世袭官制的存在,将他们祖上的功劳给抛之脑后了。

朕要说这种想法不对,大明的军队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吃喝享乐,因为那些被我们的父祖所打败的敌人并没有低头认输,他们依旧潜伏在我们的身边,对着我们虎视眈眈。看看那些女真人,国初时我大明一个百户


状态提示:第249章 丰台大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