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大明武夫>1435.第1435章 大战总要靠近才能打

“猛狮搏兔,要打就全军压上,万骑单拿出来算不得什么,如果一次用出去,那就是山崩地裂的威势!”

结论得出之后,盖州卫城大营立刻紧张起来,看戏听曲喝酒都被严禁,任何违反者都会被行军法,所有人都是准备开战,物资也开始加派征调。

到了这个当口,小心思不少的阿敏都开始专心备战,他隐约觉得,如果眼前这场战斗应对不好,不要说自己家的富贵,恐怕整个建州女真的大局面都要崩溃,孰轻孰重,阿敏还分得清楚。

天气愈发寒冷,在辽南半岛的西岸,大雪下得格外频繁,这个时候,并不怎么适宜作战,即便是久在苦寒之地的建州兵马,也对这天寒地冻吃不消。

在这个时候,阿敏和济尔哈朗其实还存着几分侥幸,那就是希望赵家军趁胜追击,自复州城出发北上,穿过那片丘陵区域,双方以熊岳驿附近为战场大战。

如果战场摆在这里,那么赵家军会拉长自己的补给线,会承受更多的冻伤损耗,然后自家以逸待劳。

目前看赵家军似乎有这个意思,不然不会派大车队北上,或许就是要扎营预备。

不过随着探马侦骑的打探,阿敏和济尔哈朗发现自家这个打算恐怕要落空了,赵家军没有一丝一毫想要北上的意思,反而用心经营复州城那边。

现在高丽铁山郡到金州旅顺这一带的陆路被打通,这块建州女真从来没有有效控制过,这边过去投奔的军民很多和东江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值得信任,复州的赵家军大营则是发动这些人砍伐烧柴,修筑临时的工事之类,干的热火朝天。

建州女真这边不想等,也不能等,他们要把赵家军陈昇一部尽快歼灭,尽快赶下海去,如果这么等下去,如果等到开春开海,大批的物资和援军通过海船运来,那接下来就更难打,赵家军的海上力量建州女真再怎么难理解,也能意识到可怕之处,这是把近两万人马跨海运了过来,更不要说这如山如海的巨量物资,如果再给他们运的机会,那么还要运多少过来,那时候岂不是更难打。

只有趁这个封海严寒的时候给对方痛击,起码要断其一臂,这次是建州女真要做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到了这个时候,阿敏、济尔哈朗包括沈阳的努尔哈赤和其他几位贝勒,他们发现自己对赵家军的很多判断都是错了,或者是想当然的以为,比如说觉得陈昇意气用事,好强争胜,会在几次小胜之后大摇大摆的北上,将自己放置在不利的战场和时机下,可实际上,赵家军比建州女真要沉着许多,他们一直没有动,只是冷静的将一个个挑衅和试探反击回去。

对于盖州卫城的建州女真大军来说,他们没什么别的选择,赵家军可以等待,他们不能等待,冬天越来越冷,也代表着春天越来越近,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真等到雪地开化泥泞,大军辎重没办法通行,这一战打不起来,就等于赵家军可以通过海运送更多的兵马和物资来到,到时候就是更艰难的局面。

既然赵家军不战,那建州女真大军只能先动求战了,阿敏、济尔哈朗和岳托一道道军令发出,三千骑兵和四千步卒先行出发,控制住最容易埋伏堵截的丘陵区域,把守住各个路口,然后大军开始拔营出发。

建州女真这边也知道瞒不住,尽管骑兵队周围封锁的很严密,可这么大的动静根本瞒不住探子,如果这个时候赵家军迎头堵截,双方会打的很难看。

不过按照探马回报,在丘陵区域到复州城这一带,赵家军除了轻骑活动之外,没什么大队的动作。

这到底是严阵以待还是迟钝,建州女真这些经验丰富的武将们都是判断不清,但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敌人怎么想,建州女真的大军只能按照自己的步骤来做了。

如果赵家军始终没有阻击拦截的话,初步的大营定在五十寨驿,会在丘陵区域南边的路口设立守卫,保证退路的安全。

通过丘陵区域的时候最为提心吊胆,甚至派出士兵提前砍伐经过道路两侧的树木,免得大军被火攻,这样规模的兵马如果被浓烟搅乱了队伍,那都是巨大的灾难。

建州女真大军一切顺利的通过了这片区域,当进入平坦地带,看着茫茫雪野的时候,从上到下都是松了口气,可心中也是纳闷,这赵家军到底在想什么,难道就这样坐视,这等大战,每一场胜负都绝对最后的成败,难道不该层层设防骚扰,让对方没有一点顺利吗?

不过这样的表现倒是和情报中所说的一样,赵家军似乎不懂什么兵法,完全按照自己的路子来打,无非靠着火器犀利而已,这样的幼稚不懂,肯定要吃大亏,但这样的想法大家都存在心底,已经不敢明说了,你说赵家军幼稚,可自家骑兵已经损失了近两千,可对方一直不败,幼稚怎么样,能赢就是本事。

当进入五十寨驿附近的时候,或者说自从出了丘陵区域之后,周围出现了赵家军的轻骑,但这些轻骑距离很远,从不和女真蒙古骑兵斗气互杀,似乎就是为了观察大军行动,因为距离的远,即便有心派人去捕杀也无能为力,还要担心自家兵马会不会落入旁人的陷阱。

五十寨驿早就是一座空城了,好在赵家军也没有对这个不大的砖堡进行破坏,勉强还能扎下营盘。

如今建州女真大军的隐患很多,粮道就是一个,给养要从盖州卫城那边出发,在熊岳


状态提示:1435.第1435章 大战总要靠近才能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