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6章 好
九叠篆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其实那些看似简单的变化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变,而是自有章法的,其中的门道,除了专门研究篆刻的人外,怕是真没人知道,就连孙玉英这种老一辈的画家也看不明白。
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东西,跟书法一个性质,但又比书法更深一层,是建立在对篆字和雕刻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对篆字没有深刻认知和理解,是很难做出种种变化的。
另外,九叠篆这玩意儿跟道教常用的符箓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类似的篆字最早就被使用在道教符箓文化中,是画在纸上的一种道教符号,后来才逐渐被应用在篆刻中,直到宋朝才开始大规模的流行开来,成为官印中最常见的不章法。
有人觉得九叠篆没什么艺术含量,刀法、章法都中规中矩没太多创意,全靠那种层层叠叠的线条堆积。
但徐景行却不这么看,相反,他还挺喜欢琢磨九叠篆,尤其是在认识玄阳道士之后,没少从玄阳道士那边倒腾类似的符箓,后来在他自己研究那些较为玄学的内容时,更是收罗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
只是这方面的资料多是印在纸上的印文,很少见到真正的实物,尤其是有分量的实物。
好吧,他也没很用心的去搜寻,毕竟他时间有限,之前一直很忙。
最关键的是,随着他对物性、本相等概念的理解逐渐深入,这些神神秘秘的带宗教意味的东西已经不怎么能入他的法眼,就算真碰到有分量的九叠篆古印,也很难让他特别重视,除非那古印拥有他暂时还没研究明白的特殊功效和能力。
但就算如此,他对九叠篆的理解也远超常人,因为他在这方面的基本功太扎实,记忆力强的一塌糊涂,脑子也好用的不得了,有这样的基础,哪怕他没什么经验,也能凭借着自己对篆字的理解,把这些篆字转化成自己需要的形态。
如果要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可以把九叠篆当做小学生们要做的造句题,只要在字词方面的基础够扎实,那么就算是没有学过的句式,也能轻松写出正确答案。
何况九叠篆这玩意儿根本没什么正确答案,只要符合九叠篆的几个标准和要求,至于怎么变,全看个人需求和理解。
所以当徐景行拿在短时间内拿出这么几张设计图之后,连孙玉英这样的老一辈画家都很吃惊:“小徐,你,你不会是乱画的吧?”
徐景行笑道:“孙老师,我怎么会拿胡乱涂画的东西糊弄您?要不,您找个专业的给瞅瞅?”
孙玉英连忙摆手:“我信你,就是有点吃惊,按说我也是个专业人士,可就是一点也看不懂,跟看天书差不多。”
“嘿,您还真就说对了,这就是天书,九叠篆一开始就是为宗教服务的,道士们画的符箓上就有很多跟九叠篆几乎一模一样的图案,那些图案可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篆字的一个变种。”
“真的?”
“千真万确,我之前研究过一些道教典籍和资料,对比过这方面的内容,确实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且直到现在,道教科仪中用到的印章也多以九叠篆为主,因为九叠篆的章法相对固定的同时视觉效果还比较特殊,有威严和神秘感。”
“你这么一说,似乎还真是这样,”孙玉英颇为遗憾的说道:“可惜我年轻的时候没有把握住机会,要是能跟我老师学点篆字,现在也不用两眼一摸黑了。”
“术业有专攻,您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已经足以令绝大部分人汗颜。”
“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看到你,就很自惭形秽。”
“哈哈,”徐景行心情大畅,哈哈一笑,把草稿纸推到孙玉英面前:“孙阿姨,您喜欢哪一款?我这就动手。”
孙玉英挑了几分钟,指着层数最多的那一幅草图道:“这一款吧,虽然看不懂具体文字,但视觉效果很棒,层次特别分明。”
徐景行竖起大拇指赞道:“好眼光,我跟您说啊,九叠篆这玩意儿,说穿了其实挺简单,就看叠的层数多寡,在尺寸和篇幅的允许下,在疏密恰当的前提下,叠的层数越多越好,您选的这一张,就是各种极端情况下的最优选择。”
“呵呵呵,”孙玉英被徐景行的小奉承夸的很开心,轻笑几声后才问:“这就动手吗?多长时间能做好?”
“最多俩小时。”
“真能这么快?”
“您这章子本身就是半成品,已经打磨好了,连印面都平整的一塌糊涂,我只要把字刻上去就行,很简单的,两个小时已经是保守估计,”徐景行一边信心满满的回答,一边拿着章子和草稿图走进工作间。
工作间里,在徒弟安心和孙玉英的旁观下,他直接拿起刻刀开始动手。
孙玉英又糊涂了,“你不用倒字么?”
“都在脑子里呢,”徐景行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拿起刻刀就对着空白的印面刻了下去。
不得不提的是,孙玉英这枚半成品印章的品质确实好,硬度虽然比寿山石要高,但刻刀与印面接触后的反馈力却很柔和,不滑,不崩,跟和田玉完全不容。
用錾刻刀刻和田玉,有一种拿着刀子在玻璃上划的感觉,很不舒服。
但刻这鸡血石,却像是在刻干硬的细泥块,刻出来的残屑都是匀称的细屑,能治愈强迫症的那种细腻和柔和。
所以一沾刀,徐景行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难怪高档鸡血石能卖那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