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恐怖悬疑>轮回闯末世>第325章 袁绍之败

袁绍的先天条件很好,家里面几辈都是做官的,做的都是大官,就是所谓的四世三公,袁绍不是嫡长子。

但因为长的很帅,又很会说话,他爹和叔父都很喜欢他,不到二十岁,就做了濮阳县的县长。

而曹操是太监的后代,袁绍这点就比曹操强多了。

后来董卓进京,把持朝政,想废掉少帝,立刘协为帝,袁绍这时候还是很英勇的。

据理力争,董卓气的拔出宝剑,袁绍也是如此,天底下只有你董公厉害吗,我的剑未尝不利,说完就离开洛阳。

后来天下诸侯反对董卓,袁绍还做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非常风光。

但是在救援汉献帝这一条上,袁绍差了曹操一筹,曹操把皇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从这方面看,袁绍的政治眼光起码是比不上曹操的。

后来袁绍占据冀州,又攻打公孙瓒占据幽州,直至拥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

天下十三州,他自己占了四个,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达到了实力的顶峰。

但是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拥有这么强实力的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呢?

首先说兵力,袁绍手下的将领和曹操相比还是弱了一筹,颜良文丑虽说被吹嘘的很厉害,但是被关二爷斩于马下。

其他的也就张颌和高览算是名将,但是在失去了颜良文丑后,袁绍手下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就比较少了。

虽然兵力较多,但是从整个三国来看,并不是谁兵多谁就能赢的。

然后在看袁绍的谋士。

说起来,袁绍的谋士各个也都是很厉害的,四大谋士,审配、逢纪、郭图、许攸,还有田丰、沮授。

从这里来看,袁绍手下的谋士和曹操相比是不差的,但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虽然都是人才,但也都有各自的缺陷。

荀彧对此有过评价,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除此之外,袁绍也是一个耳根软的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手下谋士也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击,内部集团没有曹操稳定。

而且,袁绍听不进手下谋士好的建议,比如官渡之战进行前,田丰就建议袁绍:

趁曹操去攻打刘备时,袭击他的后方,必能取胜。

但袁绍反而怀疑田丰,把田丰关进了大劳,有一首好牌,但是自己不会打。

此外,官渡之战袁绍失败,还有一个原因,许攸投降了曹操,肯定出卖了很多情报,并出计偷袭乌巢。

于是袁绍的粮草被曹操烧了个精光,没有粮食还打什么仗,失败也就是必然了。

虽然官渡之战袁绍败了,但是他还是回到了冀州,手下地盘还是那么多,实力还在,还是有很大机会能东山再起的。

可惜没多久他就病死了,临死前也没有安排好继承史书说袁绍的施政很得河北人心,死后无数人感怀。

其实这正说明他作为乱世军阀的极大缺陷——搜刮榨取领地最后一点战争潜力,用于兼并争战,才是一个军阀的本能。

而袁绍犯的正是和刘表刘璋一样的错误,临到最后和曹操的大决战,仍然根本没有充分发挥领地动员力。

而后来三分天下的曹操刘备孙权们,在这点都远胜于他。这也让袁绍最终功败垂成,一腔雄心壮志成空。

袁绍费尽半生心血,谋划巨大阴谋,终究成功摧毁了延续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开启了一个持续四百年的新时代:士族门阀天下。

因此他亦可算是此后三四百年士族政治时代的揭幕者。

即使是笑到最后的河内司马氏祖孙三代,也只是继承他遗志,效仿他事业的后辈罢了。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这首诗评可谓是对袁绍一生入木三分的写照。

袁绍,字本初,出身东汉名门望族“汝南袁氏”,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

早年“凭世资,为郎”,后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时为祁乡侯渤海太守的袁绍被推举为盟主。

在汉末群雄割据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后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公孙瓒,一统河北,一度势力登峰造极。

更兼有兄弟袁术官至后将军,实可谓家底颇丰,实力强大。

后来成为气候并三足鼎立的三股势力,都曾经是袁绍的小弟。

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时,曹操才是典军校尉;讨伐董卓时,曹操和孙坚都只是归他调遣的先锋而已。

刘备更不用说,彼时暂居公孙瓒手下,还无立足之地,后更是兵败投奔在自己麾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如此大差距的起步起点,他人怎么后来居上了呢?为什么袁绍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呢?

呈三足鼎立之势,自然少不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姑且不论曹刘孙三股势力的“发家之路”,单说一说袁绍为何“家道败落”。

绍术兄弟,未能一心断金。十八路诸侯会盟时,其弟袁术,心胸狭隘,贪功逐利,不发粮草致使孙坚兵败,那简直就是不捧他哥哥的场啊。

袁绍用人,不能知人善用,发挥出团队的最大能量。

不能纳田丰、沮授忠言,并下罪残害,以塞视听;文有郭嘉、荀彧、许攸,武有张郃、高览。

因不得重用,


状态提示:第325章 袁绍之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