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武器也有这个情况。若不是在这里看资料,我还真想不出来日军居然总算认识到了歪把子的毛病,研究出九六式轻机枪。这款机枪在关内战场之上,从未见过。那里的日军装备的还都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除了装备之外,按照司令员务必要保障战时战场通讯联络畅通的决定,此次整编将为每一个团配置一部十五瓦的电台。至于五瓦电台则配备到营。营以下则暂时先使用号音、旗语、野战电话以及人力的方式保证通讯。”
“幸好这个仓库之中储备的日式电台足够,也有大量的野战电话。否则按照司令员的要求,我们还没有地方去搞这么多的电台。”
总指挥一边听汇报,一边点头。待郭炳勋汇报完毕之后,总指挥微微笑道:“谁能想到短短半年时间不到,部队就由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两万余人,真可谓是兵强马壮啊。”
“按照抗联的标准,这个师的人数都抵得上全盛时候,抗联二三路军九个军之和了。即便加上南满的一路军的一、二两个军,人数也不见得少。”
“这装备更是没有法比。一个师不算团营属迫击炮和步兵炮,单单直属炮兵就有一个团,三十六门野山炮。这还不算库存储备的。这个火力别说抗联那个军了,就是三路军十一个军加在一起,恐怕火力还不如你的一个团。”
“这还不算一百多挺重机枪,轻机枪三百多挺。这个装备数量,我想即便是按照参谋长描述的关内战场上的国民政府中央军,也没有这个标准。我在北伐军任副师长的时候,一个军,甚至一个方面军的装备也不过如此。”
“有了如此精良的装备,对于我们今后抗战的大局可谓是大有益处。不过有一个问题你们想过没有,部队装备是上去了,但机动性也因为这些装备变的迟缓起来。怎么解决部队机动与装备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是需要你们好好研究、研究的。”
“而且有一点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我们部队目前人数是上去了,兵种种类也多了起来。炮兵、工兵、辎重兵配置的很齐全。但有一条,我们没有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骑兵。有限的马匹都配给了炮兵以及辎重兵。如果我们将来若是深入到平原地区作战,没有骑兵,单靠步兵我们会很被动的。”
“对于野战部队来说骑兵与步兵相当于人的左右手,没有了骑兵也就没有了机动作战能力。抗联那么艰苦,各军也多少都保持了一定的骑兵。日军机械化程度远远高于我们,不也在每个师团都建立了骑兵联队吗?”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重要的马匹产地。当年满清不正是依靠东北的马匹建立了一支横扫天下的铁骑吗?我今天说这些话,并不是让你们立即就组建骑兵部队。我只是提醒你们,等打出去有机会,一定要组建一支骑兵。这对于我们今后很可能面临的平原地区作战很重要。”
说到这里,总指挥看了看杨震与郭炳勋道:“你们是这支部队的军事主官,你们一个司令员,一个参谋长能配合的如此密切,作为你们的上级我很欣慰,也很高兴。还有延平,能与你们融合的这么快,这么好,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事情。”
“但作为军事主官,我有一点要求,你们一定要记住。部队现在是壮大了,但底子一定要打好。就像杨副总指挥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要的是一直拖不跨,打不烂的铁军。不是一支用沙子堆成的军队。”
“当年抗日义勇军人数比咱们现在多的多,声势也很大,但溃散的速度也很快。我们绝对不能重蹈当年义勇军的覆辙。你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团结的,敢于面对一切困难的领导核心。”
“这封电报的内容你们已经看过,而作为军事主官,你们刚刚也讲了自己的计划。但我要提醒你们的是,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看问题,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从全局出发,在必要的时候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这一仗,如果你们坚持要打,那就一定要打好,把小鬼子彻底的打疼。”
说罢,总指挥笑了笑,转过头对李延平道:“至于编制的问题,你们几个人作为部队的军政主官,想必会有自己的看法。你们认为可以,我就没有什么意见。只不过,今后怎么去喂饱这些枪口、炮口,可就有你们受的了。”
“但有一条,需要我做什么,我将全力以赴。今后二路军的军事斗争就要看你们几个人的了,有你们在我放心。至于我,杨副总指挥那个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想法,我看了一下,觉得很多东西都很不错。这几天我也琢磨了一下,想要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地方,给你们做好后勤工作。”
对于总指挥的那几个要求,杨震知道这是总指挥的心里话,也是善意的提醒。但对于总指挥下一步想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地方的想法,杨震却是坚决不同意的道:“请总指挥放心,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要求去做。眼光看向全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但总指挥,地方工作虽然重要,但我们都还年轻,经验尚缺,还需要您统筹全局。党、政、军,您作为二路军总指挥,又是吉东省委的最高负责人,可不能做撒手掌柜的。只顾着党政,不管军。”
“您是云南讲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