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恐怖悬疑>中国灵异事件备忘录>第一百三十二章 水鬼篇 ——河灯

水鬼的话题说起来层出不穷,你要让我讲我手里的素材讲上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但我说了好多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发生的地点不同。咱们就没必要多费笔墨了。总之只要水够深的地方,总会淹死人,就会有水鬼的传说由此而生,有些是真的,有些则是假的。

有人说水底的水鬼是人,是淹死的人需要投胎必须害人,或者说心中由怨气无处发泄,故此才到处害人溺死好发泄心中怨气。还有人说水底的东西是水猴子或者是其他的怪物,这些怪物在水里力大无穷,虽然块头很小,但连头牛都能被拉下水,更别说人了。可到了岸上就力气很微弱了,连只鸡都打不过。

还有的人说,水里的冤魂变成了水猴子。刚开始是鱼的形状,后来变成了人的样子,因为不人不鬼的身材矮小故此称作水猴子。总之各种传说都有,同样还有一些其他的传说,比如水中大蛇和怪兽之类的。当然这些都被当做无稽之谈。可据我考证,有些传说还真有根据,而且的确有人亲眼见过,可信度极高。比如济南燕翅山后的砚池就很怪,里面也定有东西。

今天我们自然不是讲济南砚池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我已经写过了,在其他的一部作品中,我内心十分想复制粘贴过来,这多省事儿啊,再说那篇故事涤氡臼楹芟瘛5怎奈事儿不能这么做,书也不能糊弄着写,糊弄读者就等于糊弄自己。疲惫的我只得给大家讲个新故事了。

这个故事我拿不准是真的是假的,是个老者讲给我的。老人讲故事又时候往往会“为老不尊,胡说八道”一番。其原因一来是年代久远可能记错了,还有就是讲的太多了,在多次的讲述中,因为各种各样的目的或者效果进行了艺术修饰,讲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忘了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了。还有一点就是可能就是跟你逗乐子,随便讲讲罢了。

不管是什么目的,有时候我听出来了也无法立刻提问或者问的太直白,否则一旦老人被当场揭穿这么大年纪了多难堪,故此他们万一顿了顿或者略有难为情的样子,我就立刻转变话题,绝不苦苦追问下去。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

说到传统美德。就要说传统节日了,前一阵刚过完圣诞节,我觉得商家搞个促销,中西文化融合都没什么不对。可很多人把这圣诞节当了正事儿了,你又不信教,也不生在国外,过的毛圣诞节,朋友想要聚聚机会多的是,何必非得找个洋节做契机呢。最搞笑的是圣诞节前,我跟别人闲谈,说到圣诞节,那哥们竟然说因为有圣诞老人才过圣诞节的。我想他都没理解所谓的圣是什么意思,诞又是怎么回事儿,中文含义都没搞明白你就过洋节,呵呵。

我看他的朋友圈,圣诞节过的那叫一个欢乐啊,我只能窃笑一番。另外有我微信的书迷应该看到了,我前几天过了个毛诞节,这个词儿是刚兴起我听来的,就是某位伟人的诞辰之日,我默默地过了个节发了个朋友圈,实际上就是对圣诞的一种嘲讽。

其实我们经常看到日本片子中有在水中放灯的情节,动画片中更为常见,实际上这也是咱们的汉族民俗,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老人给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就和放河灯有关系:“我记得那时候我还挺小的,有十六七吧,按说不到弱冠的年纪家里是不能去河边放灯的。

现在已经没这个习俗了,随着破四旧早就被打倒。我那天看报纸,据说现在我们老家那边又开始兴盛起来放河灯的传统了,我觉得这挺好的。团丸池圾。

放河灯是表达对死者的悼亡之情,更是为死者在黄泉路上引路之用。放河灯前把灯放在水里,说一些对先人或者亡人的哀悼,再说说一些别的话,比如念叨念叨家里都好,或者求祖先保佑什么的,就放出去河灯。别的地方怎么放河灯的我不知道,但我们那边起码是这样的。

到了中元鬼节,家家户户都要派出人去放灯。按说我的那个年纪是不该去的,这个刚才我说了,但那一年父亲被抓去当兵了,家里就我一个男丁,自然要我去了。

我们家住在长江边上,就在现在的南京市往西南一点的方向,村子不大叫新洲,往东去还有两个大庄。我们世世代代在江边生活,靠着种田和捕鱼为生。那一年我来到河边,和村子的人一样,许下愿望后放了河灯。

河灯顺流而下,我们望着灯离开的方向,各自心中念叨着。待河灯飘没了影,我们这才决定回去,大家转身还没走几步,突然有人喊你们看。

我们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河的上游飘来了一大片河灯,比我们放出的要多十几倍。八月份的时候,江里的水势不急,较为平缓,尤其到了下游靠近南京的时候就更加平缓了,这与你们山东的黄河不同,没有如此的波涛汹涌滚滚而来的感觉。

河灯分布的极广,把整个河面都给照亮了。我们没见过这么多河灯,景象颇为壮观,于是我们就看了起来。渐渐地有眼力好的就哆嗦了起来,喃喃说河里有人。我们听了这话,身体一震,也不太理解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纷纷看向河面。

果然随着河灯越来越近,借着河面上河灯的光我们看到河里有人,而且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人。最奇怪的是他们并不是借着水势一起一伏的,而是就这么直挺挺的飘着。众人大惊,但好在都是村中的男儿,又是人多势众,到不至于吓得惊声尖叫出来。

村长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二章 水鬼篇 ——河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