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割地?免谈!
相比于后世的工业污染,农业手工业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力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张迈也很注意环境保护问题,这里毕竟是祖国的西疆重镇,过度开发只会导致竭泽而渔。
“将来如果人力充足的话,疏勒或者可以多开发出五百万亩农田出来。”杨定国说:“那我们就可以多养活几十万人哩。”
但张迈认真地听取了这个时代的生态专家——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农夫和老牧民的意见后,并没有一味扩大农田的打算。
“这边的粮田种植,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只要粮食压力不是那么大,有些地方尽量也保持其原生态。如果是比较适合草料生长的地方,就没必要强行改造成农田了。”
眼下疏勒与莎车的粮田主要是小麦,间以水稻与耐旱杂粮,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油料作物,此外由于这里日照阳光足,瓜果类也十分出名,最有名的莫若高昌瓜——也就是张迈记忆中的“哈密瓜”,这可是张迈的最爱。此外还有一些豆类食物如鹰嘴豆,对于补充区内食材的多样性以及改善土壤也有重要的作用。
有一些功利主义得很彻底的将领提议说少种那些瓜果,“棉花种了还能做衣服穿,这些瓜果也就吃着,不如都种成了粮食,粮食能填饱肚子啊,瓜果只能解馋。”
但这种意见却被张迈驳回了,他给诸曹诸将灌输各种自然平衡理念:“别看瓜果好像填不饱肚子,因为它们能够补充糖分,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以及体力增长是很有用的。此外,油的作用也很大,难道你们没发现炒菜用油、吃饭有肉的人家,米面会消耗很少么?这些东西看来似乎不能填饱肚子,实际上却会让我们不用消耗那么多的米粮。”
张迈对疏勒未来的定位是:短期来说作为安西唐军的第一个根据地,承担起全军的主要经费与粮食来源;长期来说作为安西唐军西进的门户,能够在养活本地人口之余承担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驻军与商旅)。但是这里显然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大国的中心区域。
地区内的棉纺手工业与毛纺手工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再下一步安西军还考虑铸币,只不过目前尚未找到足够大的铜矿与银矿,要铸造金属货币还欠缺一点实物条件,所以这事暂时便只是处于计划之中。
就眼下的情况来说,疏勒的人口是偏少的,劳动力也不算很足,所以这就要设法提高生产技术,宁远的机械大师萨迪归降之后,张迈没有亏待他,还特使拨了一个和玄天馆差不多大的地方给他居住并做研究,给予了他比玄天馆地黄阁更好的条件,设立了一所“格物院”让他主持,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而萨迪也没有让张迈失望,他拿出了许多秘藏的设计图来献给张迈,其中第一项投入应用的是他所设计的水力轴轮车,这个水力轴轮车在张迈眼里自然没有什么神奇可言,但张迈却很明白它的价值,这个轴轮车借着水的冲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在棉纺、冶炼等手工业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忙之后,张迈便调动了三千人准备第一期建造五个大型水车投入使用。
见到自己得到重用萨迪十分高兴,尤其萨图克虽然也用他,但主要是想用他设计战争器械,但萨迪本人却觉得那些战争器械只是他所研究的一小部分而已,许多能够改善民生的得意之作都被弃之如履。至于萨图克之前的主子麦克利,对萨迪也是如此。
“只有张大都护,才是真正的贤君,才真正知道我这些设计的意义啊!”
尤其在和张迈几次深谈以后,萨迪发现这位钦差大臣的知识真是罕见的渊博,有一些甚至超出了萨迪本身的,“从来没见过一位君王竟然有如此系统的机械学原理呢!”
他这样高的评价让张迈的老脸也微微一红,其实他的物理知识有很多也忘得差不多了,只是在和萨迪的谈话中才偶尔露出了那么一两句,但那一两句原理已经常常让萨迪眼界大开,甚至大大拓展了他的思路了。
这一日张迈正在和萨迪探讨“聚焦灯”的发明,在亦黑一战中,卡查尔之所以能够趁黑渡河,就是因为当时唐军中没有能够聚焦的照明设备,如果有了这种设备的话,从亦黑山城居高临下,白天设瞭望手,晚上用聚焦灯照河,就不怕回纥人摸黑偷袭了。这个发明对于减少亦黑驻防士兵的数量同时又提高防御力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这个从道理上来说,完全没问题。”萨迪知道宁远有什么样品质的玻璃,更明白什么样品质的玻璃能够更好地反射光线,说:“不过怎么让光不但聚焦,而且能照得远,就得仔细想想了。”
两人谈得正起兴,司马署派人来请,说是有紧急军情请大都护过去商议。
这时刘岸已经从宁远回来,正式接掌司马署,他和李膑一正一副,在参谋上却开始有了偏重——刘岸主要负责葱岭以西的军务战略,李膑则将研究的方向投放到东方来。
这时听说司马署有事,张迈心想:“莫非是阿尔斯兰又来捣乱?”
亦黑一战以后,安西唐军的西线迅速稳定了下来,和萨曼建立了对等的外交关系,萨图克更是人前人后一副小弟模样,唯有八剌沙衮方面却表现得有些反复无常。在唐军撤回托云关以东后,阿尔斯兰又恢复了往昔的傲慢,当日为了与唐军达成谅解以便尽早赶回去对付萨图克,阿尔斯兰曾口头承诺说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