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野守
这一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比较晚。
秦西北的风已经凛冽,还下过几场小雪,但人却仍然能够在室外很好地行走。同样是冬天,关中和江南是不同的,漠北和关中也是不同的,江南的冬天,只是叫人难受而已,关中的深冬,也只是严寒,漠北的冬天,那才真的叫做苦寒。千百年来汉兵一直无法根除漠北大敌的原因之一,就是无法适应那边的极端气候。
而只要不是太过离奇的年份,关中的冬天对于在漠北久耐苦寒的游牧民族来说,其实算是一种比较舒适的寒冷。
当秋末的寒风吹起来的时候,那些习惯了高床暖被的市井人家,早已躲入屋内烘烤暖炉了,但是有几种人却仍然得出来讨生活,一种是入山伐木烧炭的樵夫,一种是得照顾牲畜的牧民,还有一种,是接到命令要打仗了的战士!
当环境好的时候,久经沙场的士兵和羸兵在表面上还看不出什么区别,他们只要都经过训练,也就都能够长出差不多的队列,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就将只有真正的战士才能发挥正常的战斗力,羸兵在恶劣环境中连行动力都要削减,在最恶劣的情况下甚至连动都感觉艰难,这时候,在还能行动的真正战士面前就等如要被屠杀!
在这个初冬,关陇地区有几支军队,都显现出了他们惊人的韧性,比如李彝殷手下的党项人,他们苦巴巴得久了,尽管器械与装备比不上契丹,比不上石晋,比不上天策大唐,也比不上孟蜀,但是却还是能够扛住逐渐变冷的天气和越来越恶化的战场环境。
此外就是石晋的一部分军队——主要是来自河东,一直跟着石敬瑭、刘知远南北奔走的子弟兵,他们的粗豪野蛮不在漠南牧民之下,又得到了中原的训练与装备,因此可以纵横一时。
再此外,就是附属于天策唐军、契丹军以及石晋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吐谷浑,比如汉化吐蕃,比如逐渐汉化的甘州回纥,或者是契丹化了的汉人,他们长久处于所在统治区域民族金字塔的底层,受苦得惯了,所在地区又都偏北,同样受冻得惯了,战斗能力虽不如石晋精锐、契丹皮室、天策府兵,但也还有相当的战斗力。
而在战场之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受不了那逐渐变冷的天气的。
孟蜀承平已久,蜀军已经有好些年没打过大战争了,巴蜀地方温润,如果是夏天打山地仗,他们会比北方士兵多出几分加成战力,而巴蜀的冬天虽然也是一种难受的湿冷,但这些年蜀地富裕,就算是百姓也能在大冬天躲进屋里避寒。孟昶自幼久居宫中,那里夏天有镇冰消暑、园林来风,冬天更是暖炉四布,暖烘烘的一点罪过都没有,所以他本人对于天时变化并不敏感,战争之前竟未去想到这一点。
这一日听说蜀军攻占了兰州的州城附属银城,欣喜之下想要引兵秦征,不料一揭开门帘,外面零度左右的寒风一吹进来,孟昶打了个寒颤,就打消了念头,随军的妃子赶紧取出桂花膏来,为孟昶被寒风吹红了的地方抹上,这位蜀国君王的一张脸保养得很好,嫩得与贾宝玉一般,寻常良家女子也比不上的。
虽然蜀军不至于都与他们的君主一般,但王处回也是文官,大部分的将士久居温润之地,对西北的这种干冷天气很不适应,幸好,蜀军主要分成两部分,将近五万人屯聚在凤州附近,这里有城墙挡住冷风,已经攻占了银城的人则躲入银城,那里有足够的粮草,还有柴薪,够他们取暖过冬了。
——————————
来自中原富庶地方的石晋士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不喜欢在这种天气战斗,而倾向于躲在长安城里头。因此当刘知远领兵出征时,许多士兵的战斗意愿都不强,郭威在凤翔东野摆开车阵,以游骑兵散布四周,杨信折从适两支精锐则随时待发,车阵足够坚硬,而骑兵则拥有强大的冲击能力,因地刘知远也不敢过分进逼。
不但蜀军、晋军,甚至就是凉兰也有部分士兵不愿意动弹了——那是已经过了几年安逸生活的人,这些年凉兰逐渐富裕,他们的日子已经和长安洛阳、成都扬州的市井居民没什么区别了,数量还占不到多数,但他们的出现,也是张迈急于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之一。
这时候秦西的气温大概在零度上下,部分小河可以结出薄薄的冰皮了,残草丛中多有霜冻,西面的兰州比东面的凤州冷一些,北面的灵州夏州又要比南面的长安冷一些,但差距也不算太大。这样的气温,已经足以让现代都市人讨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了,但对于久居西北的人来说,尤其是对漠北骑兵、天策老兵来说,却根本不算一回事!
新碎叶城、轮台之野,那里的天气才叫真的冷!那风都仿佛是从地狱里吹出来的,能将在风中***的人冻掉***子,经历过那等严寒的战士再来到这里,就不觉得怎么样了。漠北的骑兵,也有类似的素质。
冷兵器时期的古代战士,其对恶劣环境的忍耐程度是当代都市人很难想象的,他们的皮肤都被吹得干裂,又黑又黄又硬,犹如一道道的沟壑——那像皱纹而不是皱纹,所以很多人三十岁不到看起来就像中原、巴蜀五十岁的人一样了,但这样的皮肤很不好看,但对于寒冷的感应极弱,能够扛住最大限度的严寒。
————————
当刘知远正在长安、凤翔之间与郭威相持的时候,却有几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