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春秋战国风云录之拜见孔子>第二十七章 挟持季桓子

当魔医结束手头的工作后,便让蓝调和绿满离开了,两人虽然心中疑问重重,却也不愿询问。路上,他们见到了孟氏的一位家臣神色匆匆,便悄悄跟了上去,虽然孟懿子也是自己的同门师兄弟,但毕竟位列三桓之一,他有所动作,也就说明鲁国要出现大事了!

没错,此刻的阳虎正意气风发,站在一处山上睥睨鲁国。此次享礼之后,鲁国岂不是就在我掌中了?阳虎凝视自己的手掌心,那条条曲折的纹路,似乎在诉说着他这个达到权力巅峰的男人将有可能改变鲁国的历史——不再是齐、晋压迫之下的可怜虫,而是能够随着齐国逐渐蚕食晋国,并最终同齐国进行争霸的强国!

公室呢?阳虎看着远处的鲁定公宫殿,心头泛起了一丝异样的感觉。在这个时代,官位总是靠着世袭才能获得,即使偶尔一两个被推荐进入士大夫阶层的庶人,却也敌不过那盘踞国家大政的世卿贵族,弭兵之盟后,哪个国家不是如此?晋国如此,鲁国亦如此,楚国同样面临着这个危机,齐国的祸乱也正在形成。

想到这里,阳虎想起来自己的身世,不过区区庶人,却硬是从底端爬到了高位。又想起来孔子,想到他说的“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没错,自己也曾想要改变这样的鲁国,虽然疑惑过,退却过,但如今大权在握,除掉三桓的日子又指日可待,看来自己要先于孔子完成这个愿望了!

“吾子也是庶人,虽然人们认为你是没有天子位的素王,但你的名声和威望已经如此响亮、强大,依附于我,你才有可能一展所长啊!”阳虎自言自语道,在他看来,如果将来孔子不依附于自己的权力体系,那么就永远只能对着虚弱的鲁国莫可奈何了!

另一方面,南宫敬叔此刻正和柳青、时北辰一道在孔子处讲学论事。几人所论,乃今年卫国和晋国的结盟事宜。

只见南宫敬叔说道:“卫欲依附齐国,便准备违背盟约和晋国决裂,这件事会产生怎样的祸患?”

孔子看了看时北辰,时北辰皱着眉头想了想,分析道:“今年赵简子带领晋**队和卫灵公在卫地进行盟誓,我听说,期间赵简子询问谁敢跟卫君进行盟誓仪式,涉佗、成何自告奋勇出列。到了盟誓的时候,卫灵公希望涉佗、成何执牛耳,并在歃血时被涉佗推了一把,结果鲜血一直流到卫灵公的手腕上。看来,两国分裂势在必行了!”

柳青看到老师鼓励自己,便接着时北辰说道:“执牛耳本来是卑者的任务,所以卫灵公希望晋国来完成,确实,按照地位看,涉佗、成何还不及赵简子的地位,理应如此。但卫灵公抢先歃血以突出自己地位时,却被涉佗阻挠羞辱,很明显,晋国看不起卫灵公。”

说到这里,柳青看到南宫敬叔和时北辰都在仔细倾听,而老师也点头示意,便继续说了下去:“卫灵公请两个晋国大夫执牛耳,成何却说,卫国不过和晋国的温、原两个地方一样大,凭什么在尊位呢?如果不是王孙贾出来,说卫君只是在遵行礼乐制度而行,恐怕卫国还会继续遭到晋国的羞辱。但这一切的缘由,都在于之前卫国背弃了晋国去投靠齐国。”

时北辰点点头,说道:“晋**队帮助鲁国打败了齐**队,正是耀武扬威的好机会,这是在用实力告诉卫国,晋国天下霸主的地位依旧牢固。因此这个结盟,卫灵公已经落了下风,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让晋国怒不可遏,这样尚且想要居于尊位,真是够糊涂了。”

南宫敬叔也点点头,说道:“我听人说,卫灵公回到卫国,担心大夫们不愿背叛晋国,就假言让大夫们另立国君。大夫们询问原因,卫灵公便说自己受到了羞辱。虽然现在还不清楚卫国将来有什么打算,但很可能会背叛晋国。”

孔子说道:“我听说的是晋国要求卫国将太子和大夫们的儿子送去晋国赔罪,以卫国大夫而言,他们应该会同仇敌忾。只是,现在的齐国已经非常强大,晋国自从铸刑鼎后,几家大夫的实力越来越稳固,故将来晋国必然大乱。以式微之晋,对后起之齐,齐当占上风。卫灵公难以看出这个局面,却一定会记得自己被侮辱的场景,故而我猜他会直接背叛晋国。晋国一定攻打卫国,鲁国也可能出师于卫。”

果然,没多久,卫灵公便阻止了作为人质的卫国年轻人们,并询问自己的大夫们卫国究竟有无能力守护卫国的安危。大夫们一致认为卫国可以守护住晋国的五次征伐,卫国遂无视晋国的再度盟誓请求,背叛了晋国。晋国的公卿士鞅在包围郑国的时候顺势攻打了卫国,因为晋国和鲁国属于盟友关系,所以鲁**队也随着晋国攻打了卫国。

冬天的时候,阳虎突然开始召集城邑里的战车部队,告诉他们初四的时候季氏要求他们一定要去享礼的现场。蓝调和绿满的情报没有错,所以时北辰和柳青知道了孟氏准备有所动作了。

首先是公敛处父感觉到阳虎的命令不像是出自季氏,便询问孟氏有没有听过这件事。孟氏对此也是觉得很奇怪,因为季氏并没有对他说过这件事,而且召集战车部队并没有先例可循,难道是要打仗吗?想了想,孟氏便将消息私下传给了季氏。公敛处父警告孟氏,说道:“我看您也一定要提防阳虎,因为他连季氏都敢杀害,说明也没有把您放在眼里。”于是,两人仔细


状态提示:第二十七章 挟持季桓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