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帝明>第一百九十三章 辽东乱起

申时行知道,陆树声淡泊名利,归隐后朝廷虽多次征召,他都一概回绝,如今既已是古稀之年,必定不会再答应出山。

而于慎行和王锡爵不但年富力强,且都与自己关系匪浅。于慎行与自己是同门师兄弟,都拜在张居正门下,当年也曾是万历的老师之一。王锡爵则与自己是同年,自己是嘉靖四十一年科举的状元,王锡爵就是榜眼。

不仅如此,这两人在那一大批获得举荐的官员中,算是与张居正的关系比较良好的,于慎行甚至是张居正最喜爱的弟子,曾经手编订了一条鞭法中的很多细则。只是后来二人都与张居正发生意见分歧,才先后被排挤出局,但也没有遭到什么过分的打击报复。

张四维从好几十人中特意将这三人挑出来,必定是有所考虑了,申时行心念微动,却只是顺着张四维的意思道:“元辅所言甚是,人数这么多,情形必然各异,倒是要逐一查实,才好定夺。”

“所以才请两位前来一同甄审啊。”张四维微微一笑,道:“事不宜迟,赶紧动手。”随即张四维又取出根据折子梳理出来的名单,以及每个人的简单履历,交给二人做参考。

申余二人这时已意识到张四维是诚心请自己过来共议,稍作谦让,便开始认真核对起来。

三人足足讨论了一个多时辰,才基本理出个头绪。挑出陆树声、于慎行、王锡爵等四五人,再次向皇上举荐,建议除授实职。至于其他人员,则一律恢复原有官身待遇,并从中选出三十人分派各地观政,为期一年。

张四维在这场讨论中,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首辅开明大度的一面,不断向申时行和余有丁征询意见,而申余二人也心领神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度笼罩在三人之间的阴霾,为之大减,三人都各自松了口气。

事毕,三人联名上疏,将商议结果向万历做了汇报,万历很是满意,批复观政官员不得干涉地方事务,要以考察民风世情也本,在此基础上纠举现政之得失。而派往河南、山西、江西等地的人员,还需密切关注当地宗室的现状。

万历还提出要将观政人员除去薪俸之外的各项开支统统细化,由朝廷全额承担。所有人等不得再以任何理由接受地方的馈赠、请托,并定期向朝廷上疏建言,以此作为其日后复职的参考。

这道和稀泥的旨意一下,在朝堂内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对此表示赞同。毕竟大伙都是张居正时期的旧人,如果骤然起复大批被罢黜的臣子,说不定就把自己给挤下去了。

搞定这件事情,张四维又将户部尚书张学颜以及左都御史陈炌叫来,了解大明预算细则编订事宜。

预算细则是万历交办的一件大事,但进展却很不理想,至今无法拿出初稿。一方面是其技术含量较高,涉及到的层面也很广,不是一些简单的条条款款就可以概括得了的。

另一方面大明的官员都已习惯于静态的管理模式,一个标准制定下来,最好能延续千百年颠簸不破,那才叫高明。像这种年编年审的动态思维,大多数人都觉得过于繁琐,实在没有必要。

张四维起先也想等细则理出个大致头绪后再表明态度,但局势渐渐变得不受控制,他才意识到要赶紧将皇上给科道官员们量身定制的这个套子捡起来。

张学颜与陈炌向张四维倒了一滩苦水后,各自呈上了一个手札,里面记录了部下所提出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张学颜道:“大明立国至今已二百余年,有些体制确实不太合乎时宜,然各项收支本就有常额,照此执行便无大碍。若是改为每岁一编一审,虽于理政有所助益,但如今看来,难度实在过大,不好落实。卑职以为可效仿王汝观旧例,每隔十年、二十年编撰一部会计录,再以此修正原额,似乎更为可行。”

但张四维哪里听得进去,大手一挥,道:“老夫马上就将这两本札子送呈御览,待圣上批复下来,你二人要督促下属抓紧时间编撰成稿。”

“遵命。”二人赶紧答应下来,心里却都有点莫名其妙,不知元辅为何忽然如此关注起这部新法来了。

打发走二人,张四维果然命人将两本手札即刻送进内廷。

万历可不知道自己计划用来管理朝廷财政收支的制度,被张四维当成了约束言官的法宝。收到手札他还颇为高兴,认真读过后便亲自对上面的问题作出了答复。

他如今对政令方面只提出了专营法案和财政预算编审细则两项制度,这二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一者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一者修补政府财税制度的漏洞并确保其及时跟进社会的发展。

如今专营法案已通过廷议,即将颁行。为此万历特地把从冯保那没收来的铺面分送了几间给武清伯李伟和弟弟朱翊镠,老李家的蜂窝煤店与潞王的立钟铺都已准备开业。

就连那几户制镜的商家,他也让陈矩给每户提供了一间铺面,命其在京开设分号。除了商铺免租五年,万历还让兵部、锦衣卫分别订购了一批望远镜,算是替他们承揽了第一笔大业务。

所有这些事务,万历都让内廷及时向户部和顺天府进行了通报,并传喻两个衙门密切关注,张学颜与张国彦捡着这点芝麻绿豆大的事儿真是哭笑不得,却也不得不亲自操持,丝毫不敢懈怠。

就在万历忙于捞钱大计的时候,辽东却发生一场不大不小的战乱。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三章 辽东乱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