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三国袁公路>第二十九章 新年新局势

新的一年到来,大汉各地的局势变幻也与历史越走越远,逐渐脱离的历史轨道使得袁术失去了先知先觉的优势,只得加大诸侯的行踪搜寻力度,以此来判断局势变化。

与扬州有关的人现在就只有两个。曹操自从被荀攸赶回颖川之后,似乎放弃了对豫州其他地方的攻占,只是在边境上囤积了数量超过8000的士卒防守袁术军北上。

根据“秋水”的秘密奏报,曹操的行径只能用诡秘来形容。他自己与荀攸身处翟阳,每日忙的就是司隶与颖川的生产,频繁进行人事调配,一幅休养生息的样子。

暗地里,新投靠曹操的陈群则是在颖川境内不断走动拜访各家,似乎是在与颖川世家谈条件,交换各方意见分配利益。

至于袁术一直以为曹操会夺取陈留国,就是不见他有什么动作,只是最近陈留国似乎开始戒严,兵力调配的比较频繁,也不知道这种兵力的调动到底是防御曹操还是防御袁遗。

说到袁遗,他的行动袁术倒是清楚了许多。此次袁遗起山阳之兵,攻入豫州沛国,煽动何夔造反之时又侵入梁国。终于在年终时候,取得两地,拥有了三个郡国的控制区。

夺取两地之后,袁遗似乎也放弃了扩张,一直周旋于沛国,梁国的世家中,看上去正在提升对控制区的控制力。

袁遗对袁术的警惕可要比曹操厉害得多,在两国边境上安置了超过15000人的士卒,据城坚守。周边城池树壁清野,防线建造得很稳固。

其实袁遗能拉起几万大军也是资源丰富的结果。以山阳郡、沛国、梁国三地来说,这几个地区地处中原,开发较早,而且是难得的产粮地,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地方并未遭到黄巾之乱的过大破坏,人口数量众多。

除了对袁术的防御外,袁遗似乎将一部分军队大约12000人调派到了山阳境内,看起来今年,袁遗就会入侵兖州其余地方,似乎有尽取兖州全境的趋势。

除了曹袁两人动作模糊不好判断,其余的诸侯行动就一目了然了。

以一直在冀州活动的袁绍来说。自190年9月领军进入冀州之后,袁绍大军只能用如鱼得水一词来形容。

袁绍接到韩馥的求援信后,立刻亲率大军从朝歌出发,背上汤阴县,未废一兵一卒,汤阴县就投了袁绍,夺取汤阴后,袁绍在汤阴留下1000的士卒,保证了这个唯一后方的安全,然后率军继续北上。

按照正常道理来说,袁绍作为一个援军,前来支援,本就不应该夺取城池控制权。因为他们所有的粮草物资都是由韩馥提供,可惜,此时的冀州官场大部分高级官员都被袁绍收买,私底下很多人秘密投靠了袁绍,这一个重要的消息经过一路曲解,到韩馥耳中已经变成了有贼寇作乱,袁绍只是暂时驻防。

韩馥此人早就被手下人架空,冀州事物并不是由他一人说了算,可能心中明了,但他又没有办法,只得捏着鼻子受了。

夺取汤阴之后,袁绍率军继续北上,两日后便夺取安阳,同样不费一兵一卒。屯兵安阳之后,袁绍故意留在安阳,声称士卒染上疫病,需要救治一段时间。

虽然不知道这事是真是假,可当时安阳似乎还真有疫病,不到半月时间死了上千人。韩馥见此事不像作假,又调派药草到安阳给袁绍。

11月初,韩馥手下在虎牢关表现突出的大将鞠义在斥斤县起兵造反,沿漳水南下准备攻取邺城。韩馥令手下率兵北上抵挡,可惜数战数败,而此时安阳的疫病也逐渐缓解,袁绍却一直不北上。

眼看鞠义快要冲到邺城,韩馥受手下荀谌的劝说,思考了几天,然后令儿子韩成带着冀州州牧大印前去安阳请袁绍就任冀州牧。

11月中旬,袁绍终于得偿所愿,剿灭邺城一代不服他的冀州官员后,控制了整个邺城周边,然后招降造反的鞠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冀州牧。

随后韩馥被袁绍私下用手段一阵逼迫,无奈逃到陈留国,避难在张邈处,随后害怕袁绍加害,自杀身亡。

而位于邺城的袁绍活得可就非常滋润了。冀州的各方代表连绵不断的前来冀州投靠他。各地拥兵在手的实权武将望风而降。

不到191年1月,除了被公孙瓒控制在手里的河间郡与中山国之外,其余地方全部落入袁绍手中。

夺取了这么一大片富足的地方,袁绍如今正忙于清除冀州内部与他不合的官员,同时调解原先的南阳派与冀州派之间的利益关系,估计有得他忙的。

公孙瓒的动作倒是非常令人震惊。自190年6月公孙瓒引兵入冀州以来。依靠着白马义从这支4000人的强大骑兵部队,在平原地区,没有人能阻止公孙瓒的前进步伐。

加上公孙瓒的士卒常年在幽州与北方胡人产生局部摩擦,历经战火,战斗力与战斗意志都是首屈一指的,不到两个月时间,公孙瓒就席卷了冀州北部的一大块地方。

取得冀州北之后,公孙瓒并未继续南下。也不知道是不是有高人献计,公孙瓒抵挡住了冀州的富庶诱惑,在夺取中山国后,他将公孙越与公孙范两人留在冀州,自己亲率白马义从与5000士卒从中山国最北边的广昌县一路北进,直上幽州涿郡的涿县驻扎。

12月,位于蓟城的刘虞终于收拢了忠于他的近80000士卒,以公孙瓒在地方巧取豪夺,拥兵自重,藐视上官,谋反作乱为名,率领大军南下,欲以大军包围公孙瓒所部,一举剪除公孙瓒的


状态提示:第二十九章 新年新局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