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帝国的崛起>757.第757章 难以下口

第757章 难以下口

而东段呢,虽然水深很浅,但是航道非常顺畅,所以大部分的船队都是从东段走。但是再好的水温,宽度也限制着通行能力,尤其是像英国船队,40艘船就这么过去,肯定够拥挤的。要是再加上日本舰队和其他船舶的话,那么就更挤了。更何况在英国人看来,都到了红海了,前面一点问题都没有,最后这一段又会有什么问题?毕竟现在印度洋上还没出现一艘德国袭击舰!

没有袭击舰的话,那么护航的作用就会大大下降,日本人之所以给运输船队组织这么大的一个舰队,其实目的也不是护航,只不过海军出来后,顺道为陆军护送一批而已。无论是英国人还是日本人都不认为自己会遭到来自海面上的袭击。历史上埃姆登在印度洋上混的风生水起的时候,英国人也就安排了这点舰队护航,所以说,英国人和日本人这样的安排反而是正常的!

至于说美国人怎么知道的,这很简单啊,好几万人的调动、登船然后再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航行,只要美国人上心,在中立国外衣的保护下,美国人很容易知道这支船队的行踪信息,日本人也是同理,更重要的是,英国人和日本人都决定走红海的情况下,迟早都要经过曼德海峡的,毕竟只有这一条路,所以说,伏击的地点都已经选好了,在机缘巧合和德美两国的努力下,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一场大规模的海战终于拉开了序幕。

尼米兹带来的消息果然给力,但是给力的消息并不代表成功的计划,别的不说,就苏雄这7艘船,面对40多艘英国船舶你怎么抓?是,你速度快,是,对方都是弱鸡,但是问题是,人家一哄而散的话,你追哪个?就算两艘战列舰性能好,大发神威,干掉护航战舰之后,一个再抓3个,5艘辅助巡洋舰一个也抓3个,也将近放跑了一半的船,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不能这样浪费啊!

这还是光打英国人,战斗结束后肯定会俘获一些船,而俘获了之后肯定会安排战舰押运,那么对付日本人的时候可以动用的战舰就更少了,想要在俘获更多的日本船,那困难就更大了,而且日本舰队可不是英国舰队,真打起来还是有一拼之力的,毕竟萨摩级战列舰可是准无畏啊!

现在,苏雄的预言成真了,说不定,这一波德国舰队真有吃撑的可能!然后让苏雄等人明白一句话,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嗯,然后现在的问题就成了这顿大餐怎么吃的问题了!

“如果仅仅从伏击地点来看的话,曼德海峡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们不可能直接选择这里,因为除了地形之外,这里的情况完全不利于我们。”苏雄略带遗憾的说道。

曼德海峡的大概情况大家都能了解,其中部分人都还走过几趟。诚如地图上显示的,这里的海域非常狭小,对方一旦被伏击,那么很难跑出去。但是同时,这样狭小的区域对于大型战舰来说同样是个问题。过于狭小的海域对于大型战舰来说缺乏纵深和躲闪的空间,3公里多一点的宽度,再去掉水深不够,不能航行的地方。

两艘战列舰进去了,对方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发动雷击怎么办?虽然主力舰说了只有三艘了,但是驱逐舰数量是未定的。万一发生了蚂蚁咬死大象的悲剧怎么办?2个师的澳新军团确实很有吸引力,但是为了这点东西搭上自己的舰队,苏雄还是不会这样做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红海和亚丁湾现在已经变成了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两艘这么大的战舰进去,那是无论如何都隐藏不了的,提前进去堵英国人显然不可能,人家肯定能发现,然后一个电报,英国船队说不定就不来了。而且英国人万一在红海部署舰队的话,即使是小规模舰队无法阻止苏雄,但是通风报信肯定没问题吧?

至于说等对方进去了,自己再追,这个确实可行,但是这样的话就是能打多少打多少了,战果未必能丰厚到哪去。而且亚历山大港据说现在驻守着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主力,如果人家再出来接应的话,苏雄也没有把握让两艘饶了半个地球的战舰对抗人家2艘bc加几艘装甲巡洋舰,外加一圈驱逐舰占场的舰队。不是说自己打不赢,而是因为这是袭击舰队,能不死磕尽量别死磕。

所以,整个计划进入了一个困境,如果德国人抱着打一波就走的想法的话,那倒是容易,而且轻轻松松给英国人造成几千人的损失。但是如果想要把这支舰队吃干抹净,然后顺手再把日本人也收拾掉,这就困难了。

“我想问各位几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可以解决的话,我们倒是可以试试在曼德海峡进行伏击。”这个时候,雷德尔突然说道。

“我会尽量配合您的。”尼米兹说道。

“第一,我们能否确定英国舰队进入曼德海峡的具体时间?”

“精确到分钟肯定不可能,但是在2个小时之内是可以的,毕竟对方的航速几乎是匀速,而且有我们的船保持监视,这样大的船队躲不开的。”尼米兹说道。

“第二,英国人在曼德海峡是否会部署额外的海军力量?”

“可能会有驱逐舰级别的小船,但是轻巡洋舰以上的战舰是不会有的,因为就在之前,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舰队已经汇合,这让英国人非常紧张,所有舰队集中在了亚历山大港,准备前往爱琴海。英国人的力量本来就不占优,即使算上法国人的话,他们也不会再分散兵力,而这个


状态提示:757.第757章 难以下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