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仙侠修真>乱清>第四十五章 夺情

长春宫,两宫皇太后正在传膳。

慈禧一边儿慢慢吃着,一边儿翻看着折子。

这是常有的事儿,两宫皇太后在一块儿传膳的时候,慈禧都要看折,为的是有什么紧要的事情,可以马上和慈安商量;有些折子,婉转含蓄,用典晦涩,慈安也要靠慈禧仔细譬解,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咱们那两个女儿,嫁了过去,婚后的情形,看起来,倒是夫妻和谐。”慈安的语气,听起来十分欣慰。

顿了一顿,又用探询的口气说道:“丽妞儿那边儿,瞅着她和她额娘的神情模样,我估量着大约不假——敦妞儿那边儿,你估量着,实情到底如何呢?”

“也还好吧。”慈禧微微一笑,“没听见她抱怨过什么。”

“那就好。”

慈禧心中暗笑:姓关的小子,算你识相。

得意之余,心中也隐隐泛起了一股微妙的酸意。

她又打开了一份折子,一眼扫过,立即顾不上两个公主的事情了。

“这可麻烦了!”慈禧放下筷子,皱起了眉头。

膳桌对面的慈安,小吓了一跳:“什么事儿啊?”

慈禧合上折子,推了给她:“你看看,翁同龢报丁忧了。”

“啊?翁老太太殁了?”慈安一边说,一边打开了折子,同时,脑子中转着念头:何以说翁同龢报丁忧是“麻烦”呢?

没看两行,明白了:“哟,是麻烦!他要回籍守制三年!弘德殿的差使就得搁下了……这,皇帝的功课……怎么办?”

“不是三年,是二十七个月。”慈禧做了纠正,然后摇了摇头,“不过,两年又三个月,一样是麻烦!”

父母之丧,谓之“丁忧”。按照礼法,子女须素服持丧三年,期间不行婚嫁之事,不与吉庆之典,居官者离职回籍守庐,谓之“守制”。

不过,实际执行起来。父母去世一年之后,即第十三个月。行小祥之祭;去世两年之后,即第二十五个月,行大祥之祭;隔一个月,即第二十七个月行禫祭,即“除服之祭”,孝子女脱去素服,意味着“守制”结束。所以,慈禧说是“二十七个月”。

翁同龢如果离京回籍,小皇帝的正经师傅。就只剩下倭仁一位了。小皇帝的功课,非常繁重,一个师傅是照应不过来的,不及时因应,学业必然会大受影响,这就是慈禧说的“麻烦”。

当然,还有一个关卓凡。不过,这位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弘德殿的差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两宫皇太后早就不把他当做“正经师傅”了。再说,就算关卓凡别的事儿都不干了。只办弘德殿一桩差使,他是教“洋务、兵事”的,正经的诗书,他教不了,无论如何,替代不了翁同龢。

前一段时间,翁老太太病危。翁同龢就请过一次长假,回籍侍疾。当时,小皇帝漠不关心,荣安公主问起来,小皇帝连翁师傅为什么请长假,都搞不清楚,惹得做姐姐的大为不满。

那个时候,徐桐还在,翁同龢请假,对小皇帝的功课的影响,还不太大,现在可是不同了。

不过,翁同龢那一次回籍侍疾,本是“孝感格天”,却被老母亲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跑回来干什么?给我送终么?我可还没死!你是盼着我早一点儿“上路”么?连弘德殿的差使都撂下了!皇上你都不管了,你还算是皇上的师傅?你还算是一个臣子?!

翁同龢狗血淋头,只好含泪叩别母亲,回京“移孝为忠”去了,在家乡拢共也没有呆上几天。

翁老太太见到二儿子,内心其实是欣喜异常的,她自知不久于人世,弃世前能够见到龢儿一面,可谓无憾,但是,她不能不把儿子骂回去。

她是为了正在甘肃啃沙子的大儿子翁同书。

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苗霈霖反水,围攻寿州。寿州城内的安徽巡抚翁同书,对苗霈霖主“抚”,答应了苗的诸多要求,并上奏为苗说好话。苗霈霖乃暂时撤围。朝廷迫于形势,顺水推舟,令苗霈霖“戴罪立功”。

不想苗霈霖没过多久,重新围城,终于攻破寿州,俘获翁同书等大员。

这下子事情就闹大发了。

封疆大吏,守土有责,身负和地方“共存亡”的义务,本该“殉节”的,可是,翁同书不但没殉节,还做了人家的俘虏,获释之后,没啥好说的,下狱吧。

翁同书的老爸翁心存,时任大学士、弘德殿行走,为了保住大儿子的性命,以古稀高龄,抱老病之躯,挣扎着每天入直,给小皇帝上课,结果不堪劳累,当年就挂掉了。

朝廷到底看在翁心存的老面子上,放了翁同书一条生路,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翁同书发甘肃军前效力。

现在,翁家就指着翁同龢在弘德殿出力办差,皇帝学生亲政之后,加恩师傅,到时候,翁同书就可以提前结束刑期,生归乡梓。

父母过世,回籍守制,不仅是礼法,还明载于煌煌国典,地道是“规矩”;父母病重,回籍侍疾,可就没有这个规矩了。朝廷不准翁同龢的假,是“道理”,准翁同龢的假,是“情分”,是翁同龢欠朝廷的,可不能算你“出力办差”,这就是翁老太太赶翁同龢回京的最重要原因。

翁同龢回京之后,翁老太太一口气泄了下来,没再撑多久,便撒手人寰了。

翁同龢既报了丁忧,为保住小皇帝的功课,只有两条对策可行。

一条,弘德殿赶快添一位师傅。可是,仓促之间,


状态提示:第四十五章 夺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