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征战岁月>第两千一百六十五章 合围〔中〕

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十五集团军司令员阿西洛夫中将很清楚,失去了阿尔丹河这道天然屏障,集团军面对日军一个战役集群的兵力,将毫优势可言,确保方面军撤离通道左翼安全,就是一句空话,不被日军吃掉,已属万幸!

兵力上的差距,部队士气的对比,都一例外的说明,第十五集团军处于绝对的劣势,自己的部队,是久战之兵,从远东战场一路撤到此处,日军是新锐部队,又是采取突然攻击的方式,占领阿尔丹和东岸并建立防御阵地的设想,成为泡影,阿西洛夫中将急剧的思考之后,不得不痛苦的承认,自己输了一招,而且,是很致命的一招。

“命令,集团军所属部队,全线后撤,在葛达喀尔一线,重新建立防御线!”阿西洛夫中将当机立断,下达了绝对正确的命令,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使集团军部队,脱离与日军的接触,争取缓口气的机会,也许,能顶住日军一段时间,他对自己的决定,并不抱太多的乐观。

阿西洛夫中将采取的应对措施正确,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着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日本远东派遣军第三军司令官春彦中将,决心打个前所未有的大胜仗,树立起第三军的军威,预设的杀招,就派上了用场。

“报告司令官阁下,遭到我炮兵突袭的苏军部队,并没有采取进攻行动,而是全线后撤!”脸色平静,闭目养神的春彦中将,听到一个参谋的报告之后,双眼骤然睁开,一道凶光掠过。

“想撤走?为时已晚吧!”春彦中将自言自语道。随即,声音转寒,“命令,左右两翼的部队,立即全线出击,将苏军切断为数截,分而歼灭之!”他急促的说道。

春彦中将在正面阵地上,集结了第三军所有的炮兵部队,几百门大口径火炮,排列在长达几十公里的战线上。炮口不断吞吐,pēn_shè出灼热的金属丸,掠过夜幕下的天空,将第十五集团军第一军,笼罩在一片战火硝烟之中。

炮击来得如此突然。第十五集团军第一军的部队,还没来得及展开。日军的炮。就落到头上,一团团的火光闪耀,破碎的片尖啸着、飞旋着,切割进苏军士兵的身体,鲜血和肢体,散落在覆盖着积雪的大地上。战斗一开始,苏军就出现了较大伤亡,那么多的部队挤在一起,一发炮落下来。都要炸飞几名士兵。

两翼的日军部队,如同鬼魅般突然杀出,正在忙着后撤的苏军,根本想不到,会从两翼方向遭到攻击,立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左右受敌的不利境地,黑夜之中,又不清楚有多少日军部队杀出来,正如春彦中将命令的那样,苏军第十五集团军三个军加上集团军直属部队,被日军切断成互不相连的数截。[

春彦中将这记杀手锏,发动的正是时机,左右两翼,指挥部队全线攻击的两个日军师团长,此时,也不得不叹服春彦中将的厉害之处,苏军正忙于应付正面阵地上,皇军炮兵的突然炮击,急于脱离战场的时候,也是最易遭到攻击的时刻,命令下达的恰到好处,借着黑夜的掩护,两个师团的部队,硬是打出了四五个师团的威势。

“司令官阁下,接到左右两翼进攻师团的电报,进攻非常顺利,已经将苏军分段切割,正在进行分段围歼!”一个参谋脸色放光,急匆匆的进来,带着喜气,大声报告到。

“呼!”春彦中将长长的呼出一口气,直到此刻,他才完全放下心来,战场的主动权,已经操纵在自己的手里,冒险一搏,收益也是最大的,他不敢奢望,以第三军的实力,能一口吃掉苏军一个集团军十几万人,但是,干掉一大半儿的苏军部队,还是有把握的,如果从春彦中将的做法上来说,实际上,他多少有些违背派遣军司令部的命令。

第三军的任务,是在阿尔丹河西岸挡住苏军,派遣军司令部,并没有给主动攻击苏军的命令,换句话说,第三军能守住阿尔丹河西岸就不错了,攻击苏军第十五集团军的任务,由派遣军第一军来完成,那是由一个从战场上撤下来的甲等师团为骨干,配属老兵占大多数三个师团的主力部队。

第三军的任务,就是阻击苏军,给第一军创造歼敌的机会,一想到这儿,春彦中将的内心,就有些愤愤不平,他的冒险之举,也是出于这方面的想法,“是时机了,命令,正面阵地的两个师团部队,全线出击!”他果断的下达了命令。

五月三日的夜晚,远东阿尔丹河东岸,成了混战的战场,日本远东派遣军第三军三个师团十余万部队,与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十五集团军十二万多部队,双方共计二十多万名士兵,在漆黑的夜里,在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混战成一团。

到处都是爆豆般的枪声,手榴不是炸起的一团火光,双方的士兵搅在一起,火炮已经失去了作用,如果细心的观察战场,混战的双方,处境是不尽相同的。

日军是有目的、有秩序的进攻,四个师团打得很有章法和节奏,两个师团正面突击,两个师团左右两翼夹击,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苏军是被动、仓促间应战,一开始,就落入下风,情报上,也不对称,第十五集团军的情况,春彦中将掌握的很清楚,而阿西洛夫中将,在左右两翼遭到突然攻击之后,他误以为,第十五集团军,遭到了日本远东派遣军的进攻。

并且,从战斗的激烈程度,战场的范围来看,日本远东派遣军有合围第


状态提示:第两千一百六十五章 合围〔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