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征战岁月>第三千零二十六章 分割北美大陆的条约

说这番话的时候,希特勒的眼中,冒出道道寒光,弄走了碍手碍脚的队友日本人,下一步隆美尔的目标,就是对准已经半残的美国人,德国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美国从世界地图上抹去。

奇怪的是,希特勒说完这番话之后,在座的几个德国党政军大佬,都没有如平常那样,附和或者是捧臭脚几句,而是拿目光偷瞄着希特勒,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希特勒心知肚明,自己的几员干将,为什么欲言又止,便手抚额头,一脸为难的说道:“好吧诸位,这的确是个很难的问题,如何向我的中国老朋友唐秋离,说明这件事!”

既然希特勒把话挑明了,几个大佬也不好再装糊涂,戈培尔思索了一下,说道:“我的元首,当一百多万日军士兵,增援澳洲之后,势必会给您的老朋友,现在正在进行的西南太平洋战争,带来巨大的麻烦,我的意见是,不通过正常的渠道,通报此事,但也不能不通报,方式很重要。”

向来是惜言如金的希姆莱,摇摇头说到:“这样不好,也许是职业的原因吧,我比较了解那位中国的唐副委员长,他一定有自己的情报渠道,获悉此事的,如果不正式通报,会影响到他与元首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件事,而造成什么隔阂,得不偿失啊!”

德军总参谋长斯特朗斯说道:“总参谋部与中国独立师参谋部之间,有定期互相通报战场情况的惯例,不如这样。由总参谋部出面,按照惯例。以北美战场情况通报的方式,提醒一下中国人。可以简单的通报,日本人近期内,要从北美战场抽调兵力,增援澳洲战场!”

在戈培尔、希姆莱和斯特朗斯发言的时候,希特勒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见几员心腹大将,都拿下来自己的意见,但却都不大圆全,也是够难为他们的了。都知道自己与唐秋离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说,是重视唐秋离现在拥有的实力,足以与德国相抗衡的实力。

希特勒理解部下们的担忧和苦衷,毕竟,德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松开捆绑日本人的绳索,想了想,他说道:“好了。这件事你们就不用管了,我以个人的名义,来处理此事!”

的确是个大难题,北美战场上的几百万精锐德军。有能力再捆绑日本人几个月时间,等中**队拿下澳洲大陆,控制整个西南太平洋地区之后。再松开绳索,届时。一切都已经成了定局,一百多万日军士兵。只能乖乖的滚回老家,日本列岛也会处在中国人的战略包围态势之中!

这本来是个最完美的结局,但是,利益,希特勒心目之中,最看重的德国利益,促使他必须提前给北美战场上的日军松绑,一百多万日军士兵离开北美战场,希特勒才会放心的让隆美尔,放开手脚的去打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否则,这个反复无常且贪婪短视的民族,说不定会干出什么猪一般的蠢事来?

对美战争,不需要日本人了,希特勒已经基本达成了独霸北美战争成果的目的,德国现在有能力单独灭掉只剩下半管血的美国,即便是有加拿大人给美国人输血,他也毫不怀疑,德国会赢得这场战争。

如果说,德国在北美的利益,是促使希特勒放日本人走的唯一原因,那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埋藏在希特勒的内心深处,谁也不知道,如果德国全面占领了北美,加上此前就纳入囊中的南美和中美洲,这么几块儿广袤的大陆,都归于德国版图,德国就会从大西洋沿岸国家,发展成为携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的国家。

如此一来,德国势必会与中国,在太平洋碰面,一山难容二虎,希特勒了解自己的中国老朋友唐秋离,那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在德国对苏联战争期间,给德军画下了不得越过乌拉尔山脉的界限,也就表明了他的态度,亚洲是他的势力范围。

那么,太平洋呢,从唐秋离现在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上来看,太平洋也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希特勒扪心自问,自己能够与唐秋离分享太平洋吗?

很难,元首还没有与别人分享利益的习惯,尤其是一个军事力量,足以与德国匹敌的古老的庞然大物,再加上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人。

希特勒放北美战场一百余万日军士兵走的真正原因,也就不言而明了,用日本人来阻挡住唐秋离的军力,继续往东太平洋扩展的脚步,确切的说,是希望双方在澳洲战场上,互相消耗实力,也就是为什么命令隆美尔,尽量为日军往西海岸地区集结,提供运输上帮助的原因!

否则,希特勒有足够的耐心的手段,把日本人竭力保留的,在美国西海岸那条窄窄一线的利益,全部挤榨出来,使北美大陆不存在一名日军士兵,但显然,这么做不符合德国长远的利益。

这事儿做的很是不地道,因此,如何向唐秋离通报这个情况,让希特勒非常伤脑筋,而且,他也相信,以老朋友的智慧,也能看出这一点,把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柏林已经陷入了夜的宁静,但帝国议会大厦内,元首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黎明。

有了希特勒的首肯,德日两国间,就北美利益分割的谈判,立即进入了快车道,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马上亲自去找日本人。

对于德国外交部长的屈尊到来,日本首席谈判代表,外务省副大臣加贺平三郎心里很是惴惴不安,别看自己在德国外交部说的那番话,态度颇为强硬,什


状态提示:第三千零二十六章 分割北美大陆的条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