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少时自学过,认得几个字,今年正正十一了。”
“十一岁,不曾念过学,年纪有些大。”
文初也明白,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想把阿悔送到豫山书院的原因。若是从识字开始教,阿悔已过了启蒙的时候,这般永远比同龄的孩子学的慢一拍。倒不如直接送到洛阳最好的书院,前面两年或许苦一些,但凡后头能跟上,自是受益匪浅。
见卢逊正想着,她又加了一句,“我弟弟,亲的。”
卢逊又瞪她,“明个儿讲学结束,你带着弟弟,随我去吧。”
文初哈哈大笑,“就知你仗义,走了。”
走出院子,一拐弯,就见到管家杵在这儿,望着她的目光写满了欣慰。之前来时已见过,文初知道这管家是看着卢逊长大的,待他便如亲子一般,不由笑着打了招呼。
管家朝她行了礼,目送她走远,这才回头道:“殿……殿下?咦,殿下人呢……”
身后空空如也,赵阙不知何时,竟走了。
……
翌日正午,讲学结束,文初便带着阿悔随卢逊来了豫山书院。
洛阳并非只有这一座私学,然而这一座私学,却是全南朝最有名望的。原因无他,创办者,乃是当代大贤之一,刘宏。
刘宏不像卢知涯等大贤闷着头做学问,他一手开办了这一所书院,广迎天下学子,诸多有才华的书生们进入书院,成为他的门生,被推举入朝,他们再反哺回声望,这么一来二去,这座书院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广,已然成为了南朝之最。
文初从没见过刘宏,却在心里对他颇为不屑,此人名为大贤,却太过功利,更似个商人。然而真到了阿悔要择书院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的依旧是豫山书院。
原因无他,整个南朝最好的夫子,尽都汇聚于此了。
卢逊依旧是带着武叔,瞥一眼她手中篮子,“准备挺充分。”
她这一篮子里,装了枣子、桂圆、红豆、芹菜、莲子、猪肉干。这六种东西,就是拜师所用的束脩六礼——枣子,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红豆,鸿运高照;芹菜,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最后一项猪肉干,则是代表了弟子的心意。
文初一挑眉,晃了晃另一只牵着阿悔的手,“自然,说了是亲弟弟。”
卢逊瞧了瞧阿悔,“你们长的倒不像。”
阿悔垂着头,往文初身后躲了躲。
她叹一口气,从前总觉得时间慢慢过去,阿悔也会慢慢好起来。可如今,距离狼口逃生,已过去了大半年,这孩子虽不似木偶般沉寂,偶尔也会笑一笑,却始终未开过口。
她能看出来,阿悔是想上学的,当初头一次听见他的声音,便是那一首打油诗,“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做官。
她始终记得阿悔那时的嗓音,纯挚,向往。
也始终记得第一次看见这孩子的眼睛,黑白分明,干净到清澈。
而今,他的眼中,却是什么都看不着了。
握着阿悔的手,文初紧了紧,“莫怕,阿兄在。”
阿悔仰头看她,抿着嘴,点点头。
文初扬唇一笑,带着他继续往前走,卢逊显然也明白了这孩子有点问题,却一路都识趣地未问,一直绕过了一座座学堂,在朗朗读书声中到达了最后一间,卢逊才停了下来,抬头看了看天色,“咱们候一会儿,快下学了。”
她应了,朝学堂里头瞧,里头的学生年纪都不大,七八岁的模样,这豫山学院按年龄分了不同的学堂。一个灰衣老头走来走去,不时执着板子敲敲弯了腰的学生的背,想必这就是阿悔的先生了。
不多时,读书声敛,那先生走到上首去,吩咐了几句,学生纷纷躬身行礼,哗啦啦作鸟兽散。
先生这才走出来,笑呵呵地迎上卢逊,“卢才子!”
卢逊就笑,“先生莫要笑我,您可是我的启蒙夫子呢。”
两人显然算熟稔,简单叙旧两句,卢逊说了情况,又介绍了阿悔,先生便明白了来意。直到介绍到文初的一刻,这先生的脸色一变,瞧着她颇为抵触的模样。文初便知道,这又是一个认为她溜须拍卖无气节的,便拱手道:“先生,孔子曰有教无类,学生尚且如此,学生的兄长便更是如此了,您说可是?”
先生瘪瘪嘴,没回她的话,可眼中的抵触是稍稍散了些,显然听进去了。
他沉吟半晌,看一眼卢逊,到底是勉强答应了。
刚想点头应下。
却听一声老者的断言,远远传了过来,“我豫山书院,不收这样的学生,你走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