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盛明贤王>第三百章 言尽于此

“参见越王殿下。”

“殿下以区区数千人马,先歼敌千余人,后击杀瓦剌银刀勇士,掳获敌酋,逼退近两万鞑贼,消息传来,北境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越王殿下智勇过人,堪为天下武官表率!”

朱祁铭受邀来到赤城堡,在一处幽僻的庭院内,附近守军的中高级军官云集于此,从千户直至都指挥同知,众人争相对朱祁铭大唱赞歌,一时间,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朱祁铭却很是不以为然,闲暇时听人恭维能换个好心情,可兵事生死攸关,不容自我麻痹。

他淡淡打量众人几眼,“近两万鞑贼大摇大摆而来,从从容容而去,在大明地面上如入无人之境,本王为此感到羞愧!”

众人语塞,无不尴尬万分地愣在了那里。

撇下众人,朱祁铭进入内室,就见杨洪快步迎了过来,行罢礼,两人在炭火前相对入座。

本来囿于规制,他是不便与地方军政大员秘密会面的,但见过鞑贼入境的大阵仗后,他深感情势紧迫,这个时候哪有那么多的规制可讲?

这里据说是某位军官的私宅,至于究竟是谁的私宅,大家都讳莫如深,朱祁铭也不便相问,反正他也想找个隐秘的地方与杨洪好好聊聊,管不了太多的闲事。

杨洪先是对朱祁铭的一番作为不吝赞美之词,继而脸上浮起一丝忧色,“唉,宣府守军的表现恐怕让殿下大失所望!”

此言虽然带有明显的试探意味,但还是说中了朱祁铭心之所忧。他如今是站在更高的宏观角度观察北境情势,并非单纯地言战求战。站的角度越高,忧患意识越强。

事实上,两年后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败因是多方面的,这些败因在眼下便已现出了征兆。其一,后勤补给差得要死。北境战备仓储并不像传说的那样粮多草足,临战时才发现到处都缺粮草,开战之后还在匆忙调度补缺,而从征的一帮朝中大员批评别人效率低下时振振有词,自己亲自做起事来却更加差劲,数十万大军的用度是个天文数字,那些文官根本就不能为大军适时提供有效的后勤补给。

这就是习惯于按剧本套路走带来的恶果,总走套路,应变能力就会奇差,一切都得等待准备好了再去开战,可战与不战,何时开战,这由不得大明说了算,敌人决不会给你留下充足的应对时间。

其二,应援能力弱得掉渣。北境诸军各自为战,互不策应,当鞑贼大举犯境时,正是杨洪的儿子杨俊不战而逃,使得鞑贼如入无人之境,深寇至桑干河一带,迫使数十万明军改变预定路线,舍平原近路和紫禁关而向宣府转进,试图取道居庸关回京,途中遭到了也先重兵集团的围堵。眼见正统皇帝率领的京军陷入了困境,手握重兵、近在咫尺的杨洪却迟迟未率军出援,数十万京军举目四顾,发现自己在大明的地盘上竟然成了一支孤军!故而杨洪父子二人的所作所为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条相当致命的败因。

其三,战略战术水得要命。也先对大同、宣府一带地形的熟悉程度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于何处围堵,在哪里设伏,一切都了然于胸,相反,规模庞大的明军就像在客场作战一样,处处被敌料得先机。也先用计调动明军时,疑似诸葛亮再世,奇思妙想如信手拈来一般!与之一比,明军的决策层全长着书呆子似的死板脑袋。

朱祁铭不是神仙,根本就不可能预知两年后的战况,但他继洞悉了朝政流弊、预料北境大战不可避免之后,又渐渐瞧出了国防战备上的诸多弊端,在未来某个合适的时候,他会试图影响军政决策,避免大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只是眼下他不便多说什么,事涉一大帮军政要员,岂是一个亲王可以贸然置喙的!何况,宣府各处守备军官都见过鞑贼的阵仗,若换个新人,情况恐怕会更加糟糕。

“即便是杨都督,过去也只是数次迎战小股鞑贼,从未遭遇过大敌,日前万人以上的鞑贼大举进犯,这么多年来,这尚属首次,大家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也算情有可原。”朱祁铭神色淡然,语气平和,以宽杨洪的心。

“小王在想,日后鞑贼若大举进犯边境诸塞,无论其意图如何,大明都会陷入两难境地。京军不开赴北境截击鞑贼吧,则边境城堡不保,而边塞特别是大同边塞一旦为鞑贼所控,往南再也无险可据,京城失去屏障,情势凶险,只能被迫迁都。京军开赴北境迎战吧,一旦在旷野中遭遇鞑贼,失去了坚固城堡的依托,胜算极小,这恐怕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杨洪微微一怔,凝思良久,“原来殿下早有深思熟虑!依在下看来,若鞑贼真的大举攻掠边境城堡,京军肯定会开赴北境迎战,否则,失去边塞屏障,后果不堪设想。至于京军在野地里遭遇鞑贼嘛,此事想必无忧,有大同、宣府两地守军应援,夹击鞑贼,鞑贼难有胜算。”望了朱祁铭一眼,似听出了朱祁铭的话外之音,又补了一句:“在下会督促各处守军平时备战,遇敌应援,像日前鞑贼来去自如那样的事,在下决不会让其再度发生!”

对杨洪的应答,朱祁铭还算满意,面对一方军事主官,他也只能婉言提示,言尽于此。

身上已被炉火烤得热乎乎的,望望窗外,却是雪花漫天,时至隆冬时节,冰雪封山,鞑贼会消停数月,在接下来的闲暇时光里,自己该做些什么?对此,他有些迷茫。


状态提示:第三百章 言尽于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