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盛明贤王>第三百八十二章 两地激辩

朱祁铭再拜顿首,“恕臣直言,皇太后应该听说过此言:‘君臣无能,累及妇孺’。主政的男人无能,所有的苦难最终都得让天下女人去承受!上皇兵败土木堡,丧师辱国,自此之后,北境被鞑贼掳去的女子数以万计,她们做错了什么?面对qín_shòu一般的鞑贼,呼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她们为何遭此厄运!”

“放肆!”

皇太后怒不可遏,疾走几步,手指朱祁铭,气得浑身发抖,“你如此妄议上皇,哪还有半点为臣之义!”

朱祁铭恍若未闻,抬头目视前方,一脸的凛然之色,“难道皇太后忘了‘靖康之耻’的殷鉴么?宋靖康元年,汴京城内君臣降金,阖宫后妃、皇室公主、宗女及无数民间女子被金人掳去,惨遭非人的蹂躏,数百年来,华夏后人深以为耻!臣不得不防患于未然,将该送走的人悉数送抵南京,以防历史悲剧重演!”

皇太后牙关打颤,忽然嘴角一斜,目中精光散尽,身子开始摇晃。掌事宫女奔过来一把搀住她。

“滚!”

撵走宫女,皇太后嘴角抽搐个不停,强忍许久,堪堪稳住神。

“朝中自有良臣谋定讲和之策,用不着你危言耸听!”

“良臣?”朱祁铭凄然一笑,“宋钦宗身边那些饱读诗书的所谓良臣,事前主和,事后附敌以保命,大肆搜捕民女,献给金人,成了金兵最无耻的帮凶,不过是一帮寡廉鲜耻之徒而已!历史殷鉴昭告后人:非常之时若由懦夫主政,必将荼毒生灵!”

皇太后目中再次泛起透骨的寒意,“你如此口无遮拦,当真是铁了心惟那个······皇帝之命是从么!”

迎着皇太后凌厉的目光,朱祁铭坦然举目望去,“臣何欲何求!这么多年了,臣不敢擅忘太皇太后生前的教诲,念兹在兹的唯有一事,那便是以社稷为重!当今皇上言行举止无可挑剔,臣实在是找不出非议的理由。请皇太后明鉴,上皇回国只须数骑或十余骑人马随行即可,何必让也先拥众入境?”

“你······”皇太后一时语塞,忿然转过身去,挥挥衣袖,“瓦剌人可不比我大明军民,他们想出动大军拥上皇回京,谁能说个不字?难道你忍心看见上皇来到北京城下,而京城军民却闭城不纳!”

“您果真命季铎与瓦剌人暗中密议过?密议的结果竟然是默许瓦剌大军裹挟上皇回京?”朱祁铭目中浮起悲愤之意,突然拔高了声调:“醒醒吧,皇太后!凭着京城坚固的城防,我大明自可击败远道而来的鞑贼,可是,若鞑贼裹挟上皇而兵临城下,守城军民见到上皇的圣驾,听了上皇的敕谕,何人还敢挥动手中的兵器?更有甚者,像彭时那样的人倘若打开城门出迎圣驾,又有谁敢阻止?瓦剌大军乘机挥师入城,大明社稷恐将万劫不复呀,皇太后!届时,这世上除徒增新的‘徽钦二帝’之外,还会有无数百姓深陷于水火,对这样的恶果,您想清楚了么!”

皇太后一震,跺足道:“真到了那个时候,若上皇过门而不得入,哀家于心何忍!”言毕黯然回到座前,颓然落座。

朱祁铭再次顿首,“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住了社稷,上皇自有安然回国的那一日;反之,若社稷不保,上皇哪还有国可回?臣恳请皇太后以社稷为重!”

“呜······”

皇太后掩面大哭起来。

······

奉天殿内,于谦出班,“王尚书顾念为臣之道,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孟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若放任瓦剌大军裹挟上皇回京,陷黎民百姓于水火,君将不君,臣将不臣,哪还有君臣之义可言?”

王直淡然望一眼于谦,而后默然不应。于谦给他留足了面子,且点明了出迎上皇车驾可能招致的恶果,王直何其老道,岂会不知轻重?再说,在这大殿之上,任何时候都不宜把话说满,反正方才那番话并非发自己心,说道一番,能够应付某些人的托付便行了,不值得为此与才能过人的于谦较真。

堂堂吏部尚书哑了火,照理说,这场纷争也该适时告终了。偏偏这个时候,一个本不该亮相的人物极不识趣地贸然出班,引发了人群中的一阵骚动。

“启禀陛下,臣以为,即便也先率大军裹挟上皇车驾而来,朝中九卿也该出迎上皇圣驾,并乘机与也先和谈,以消弭兵祸,让生灵免遭涂炭。”

此人便是礼部右侍郎章瑾,近来因贪墨等污行而遭十三道御史、六科给事中弹劾,陷入了舆论风波。章瑾选在此时伸头,难免有搅混水的嫌疑。

所谓十三道,就是按全国省级区划分设的监察机构,隶属于都察院,其名称依省级区划名称而定,如浙江道、湖广道、贵州云南道,等等。而六科给事中的“六科”是指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六科给事中直属于皇上。十三道监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都肩负有讽谏天子、纠劾百官的职责,但二者的职权略有不同,前者总宪天下风纪,偏重于以律法为准绳弹劾京内京外百官;后者可封驳诏敕,具奏弹劾时偏重于揭发朝中官员的行政错谬。不过,后来二者的职责界限愈来愈模糊不清,以至于双方经常联名弹劾官员,以“科道”并称。

这些言官中不乏性格耿介、直言不讳者,位卑却又权重,一旦被他们盯上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官,无不大感头疼。

此刻,言官们见章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二章 两地激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