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阳问旁边的彭妍,“是木头吗?”
&是翡翠压着的木头。”
午阳又问最靠岸边的秦正元和最中间的朱其斌,都得到了证实,这1600米宽的湖底,都排满了木头,还没有找到尽头,这个面积有多大呢?“其斌,你和敏波往湖那边走,稍微走一点就上岸,小妍你们都上岸,我这里有个洞,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东西。”
安排好了,自己又沉入水底。这里的水深大约10米左右,清澈见底,木头叠成了3层,木头与木头之间,用那种特大的码钉钉好了,木头上面堆了两米左右的翡翠毛料。说是翡翠吧,上面还有石头,说是毛料吧,很多地方看到的全部是绿油油的翡翠了。3层木头5、6米高,翡翠毛料两米高,离水面只有两米高了。如果遇到干旱年份,湖水水位降低,最上面的都要露出水面了。
在湖床和木头交接的地方,露出一个黑黝黝的洞口,直径超过了两米。午阳想一探究竟,左手拿着电筒,右手拿着器械,就要往里闯。还没有进洞,一个黑色的东西就朝他冲过来。午阳视力极好,加上上次见过湖里的大鲇鱼,知道肯定是这样的家伙,马上就身体紧贴湖床,举起器械朝鲇鱼的肚皮划去,从鲇鱼的下颚开始到gāng_mén,被划了一条长口子,鲇鱼马上就疼得翻腾起来。
午阳赶紧浮出水面,怕鲇鱼翻腾,将皮划艇打翻了。好在还有一段距离。到鲇鱼不动了。皮划艇也安然无恙。
鲇鱼的白色肚皮朝上。血从伤口往外面喷,一大片湖水都给染红了。午阳去碰了鲇鱼一下,鲇鱼挣扎了一会,就没有动静了。“弟兄们,拿挂钩来,咱们晚饭有新鲜菜了。”
官兵们将皮划艇上的钢丝挂钩抛下,午阳将其挂在鲇鱼嘴巴的骨头上。“你们稍微等一下,鲇鱼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应该还有一条。”说完就下潜,还没有到水底,就看见一个黑影猛蹿而去,应该是另一条鲇鱼了。
洞壁是石头砌成的,这个地方被鲇鱼钻了一个大洞,应该算是豆腐渣工程了。踏着散落的石头进到洞里,看到四周都是石壁,有门通往前、左、右3个方向,所在是一个很大的露天坑,只是被木头盖在顶上了。坑的长度是一根木头的长度。顶上摆了5根木头,长宽大约都是10米了。坑里还有几条很大的鳜鱼。也不知道怕人,午阳走到跟前了,它们才摆摆尾巴,游开一点。午阳手里有器械,杀两条不是难事,可已经有鲇鱼了,够百十号人吃的了,不必要再杀生了。
坑道中间都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木箱,木箱上面有薄薄的一层浮泥。拂开浮泥,看清木箱的长是1米,高是0.25米,宽是0.5米,木箱的木材是没有刷油漆的,现在已经变黑了,但是还能看到一些金丝,应该是用金丝楠木做的。金丝楠木在清朝早期就已经极少了,修建皇宫都改用黄花梨,可见这些木箱,肯定不是清朝的东西了。
木箱只用铁搭扣扣上,没有上锁,午阳打开木箱,里面是一些大碗,碗与碗之间,有一些黑色的东西,应该是当时放的填充物,用来保护碗的,现在已经腐烂了。
拿起一个大碗,瓷胎很薄,碗内没有什么装饰,碗外是牡丹花缠枝纹,拿起另一个,就是云龙纹了。看底部的款识,是大明崇祯年制。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个坑洞应该是在明朝即将分崩离析之前修建的,要不然也找不到那么多崇祯年制的大碗了。
先往右边走了几个坑洞,里面的木箱大了一些,打开看了,也都是一些生活瓷,盛汤的钵子,盖碗,鱼盆,鱼盘,鱼缸,最大的鱼缸直径在40厘米左右,高60厘米左右,外部都画了各种各样的图案,都是青花瓷的。
还有一间是大件,午阳打开一个木箱,里面竟然是青花瓷的莲缸,款识是大明万历年制,这让他很高兴,到现在,不仅他自己没有收藏到,在其他博物馆,也极少见到呢。
回过头来到进口的左边,在另一间坑洞里,也是同样大小的木箱,打开来看,是吃饭的碗,瓷胎薄如纸,手电光照射下,几近透明。再走一间,木箱里装的是盘子,然后是碟子,看来都是生活用的瓷器了。虽然明显比在海里出水的要好多了,是官窑出产的,不过也不是很值钱,10来万块钱一只罢了。
干脆走远点,隔了几间没看,再打开木箱看时,里面是茶杯了。茶杯不大,外壁画的是兰草,草丛中蝴蝶在飞舞,午阳一看那蝴蝶时,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蝴蝶不是红色,而是紫色,就是专家所说的姹紫,这是成化年间开始烧制这种色彩时,因为技术不过关,本来是要烧制红色的,结果变成了这种不红不紫的颜色,以后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再也没有这种姹紫的颜色了,那些已经烧制出来的,就成了绝品。以后再想烧制,反而不行了。
看看底部的款识,果然是大明成化年制,据说,这6个字,还是成化帝亲笔书法呢。
午阳曾经在故宫博物院看到过,孙瀛洲先生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一对明斗彩三秋杯,那可是国家一级文物呢,这里有一箱,数数,有三层,每层有9行,每行有9个,共计243个。可不得了了,即使只有这些杯子,先不说其价值,起码填补了博物馆的一项空白。
再打开其它木箱,同样是茶杯,同样是姹紫,不同的是花样,有公鸡的,有各种花卉的。午阳记起有12月花神杯的,看那画的花卉的杯子,果然是代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