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备中的伊达独眼龙>第一百四十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4)
脑子,眼见着近在咫尺的尾高城一战而落,守军只少不多的米子城哪里会是伊达军的对手。战国乱世,生命再不值钱。也仅有一条。

米子城附近的农夫早已经逃之夭夭,对于战国乱世的农夫来说,每当战乱之时逃入山林之中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何况伯耆国山脉众多,山林之中多有石屋避居。

尼子诚久脾气火爆。却非毫无头脑之辈,同样没有刚烈的脾气,有与城偕亡的勇气,突然他觉得自己的老父亲尼子国久宠信尼子敬久并非没有道理,摇摇手将这些思绪甩出去。

突然一阵脚步声从远及近传来,尼子诚久立即爬将起来。冲出了天守阁,众将也顾不得礼仪纷纷冲了出去,只见得城外羽竹雀旗帜林立,人头攒动,足足五千人的规模。呈半圆形将米子城围在了中心。

清河衡秀闻得尾高城一战陷落,立即加快了步伐,在吉田政成和川崎赖广下了米子城压迫的决定的时候赶到了尾高城,三千伊达军再加上前来投降的两千西伯耆众,一下子人数达到了五千之数。

对于参与过伊达政衡指挥的多次战役的他们来说,五千人足以将伯耆国闹得天翻地覆,甚至于压制出云国都不在话下,清河衡秀听得吉田政成和川崎赖广的决定。立即付诸实施。

五千人浩浩荡荡的压向米子城,一下子压垮了米子城内守军的所有信心。四百对五千,寡不敌众啊。周围的其他家臣立即爆发出一阵喧嚣声。尼子诚久目睹强大的敌手,再一次深切地感觉到实在是无法交战。

清河衡秀等人俱都是伊达政衡的亲近家臣,他们身上的作息习惯或多或少受到伊达政衡的影响,对于攻城战的规矩实在是有限的很,完全没有再城战之前要派遣使者前去劝降的理念,就算是知道也没有这个打算。伊达政衡发动攻城战的时候也常常忘记先礼后兵的道理。先前去劝降然后再发动攻击,这一点是他的敌对者们骂他土鳖的原因之一。

尾高城一战陷落给了伯耆国攻略军极大的信心。清河衡秀首先命令长尾景利对米子城进行铁炮压制,在黑夜之前。让米子城先尝一尝铁炮的滋味。是的,黑夜之前,清河衡秀到达尾高城的时候已经是未时过半,尾高城刚刚陷落还没有扑灭大火。整军之后然后来到米子城花了一个时辰的时间,达到米子城外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七日的申时末了,太阳已经西斜了。

匆匆的铁炮攻击没有造成多大的伤亡,却给予米子城守军极大的压力。尼子诚久怒喝道:“可恶,竟然不派遣使者前来劝降就直接开战,一群乡下的土鳖。”可是再如何痛骂,也无济于事。

伊达军的不讲规矩,给予米子城的压力更甚。

新宫党的党徒们感到继续跟随尼子诚久,怕是只剩下一两天的日子可以活,最为可悲的是明日太阳升起后,怕就是他们的绝期,他们眼神交集之下纷纷错开,暗地里有人提议不如绑了尼子诚久然后开城投降。这条建议被众人一致反对压下,他们对于前途感到渺茫,但是多年来尼子国久父子对待他们还是非常宽厚,无法做出弑君的决定。

亥时时分,夜色已深,风平浪静,内膳丸之外,一艘破旧的小早船停泊在此,匆匆三十余人影匆匆登上小早船,然后越过中海向着出云国方向驶去。

对于身为伯耆国攻略军的总大将清河衡秀,还是夺取尾高城、击杀尼子敬久的先锋官吉田政成,或是川崎赖广、细川通政、竹野井氏高等人来说,独自领兵作战可说是第一次。谋划和执行是天差地别的事情,有些人往往会觉得谋划和执行是一件事情,可是真正上手的时候方才发觉谋划比起执行要困难十倍百倍以上,他们到了今日方才觉得伊达政衡的不容易。

在实战方面,伊达政衡往往能够获得大胜,可是在大胜的背后却是深深的谋划。没有好的策略和谋划,往往会造成许多无谓的伤亡。清河衡秀率领五千大军泅渡日野川来到米子城之后,城内的士兵早已经人心骚动。在围城的当日天黑之前,铁炮的轰鸣使得城内的守军个个吓得抱头鼠窜,根本无心防守了。尼子诚久更是借着夜色偷偷带着亲眷乘船离开了米子城。

翌日,四月八日一大早,城内的守军方才发觉他们的主君不见了踪迹,主君的亲眷也都消失无影,如此方才发觉尼子诚久抛弃了他们,不知所踪了,连尼子诚久都逃跑了,谁还会继续守下去。

当伊达军的部队入城之后,清河衡秀却有点不知所措起来,他明白随着米子城和尾高城,两天内先后陷落,西伯耆国很快将会落入他们的手中,他们的主君伊达政衡交给他们的三个月攻略期,却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按照他的预估,东伯耆国人众得知西伯耆国的消息,怕是会立即吓趴下,乖乖的送上降表,这让他颇有点儿不知道下面该如何做的感觉。

米子城不战自落,虽然有一些出乎众人的预料,可是清河衡秀除了有一些患得患失之外,还是颇为高兴的,对着一路跟随而来的众将说道:“没有想到尼子诚久、敬久两兄弟的性格和传闻不同,尼子敬久脾性镇定却刚烈殉城而死,尼子诚久脾性爆炸却懦弱奔逃。”

川崎赖广淡淡笑道:“尼子诚久是被尾高城之战吓破了胆子,事实上,我们只需要朝天空发射铁炮,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了。”米子城确实如他所说,铁炮队一共就在城外发射了两次铁炮。

吉田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4)--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