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井石根并不是无能之辈,只不过他的能力更多的是执行,而不是开拓。(百度搜更新最快最稳定br>
这是性格决定的,而不是他能力不济的原因。来上海之前,他在长春停留过,遇到了在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担任总裁的松冈洋右,不同于军界出身的政客,松冈洋右是外交官出身,拥有美国教育背景,但内心还是传统的日本思维。
松冈洋右就很坦率地告诉松井石根,想要在上海立足,其他的能力放在一边,只要表现出经济上的判断力就可以了。
当然,这家伙也不是纯粹好心,而是旁敲侧击的告诉松井石根,要是没有经济头脑,还是干脆回国带兵来的逍遥,显然不是太看好他。毕竟松井石根在军队中生活了十几年,无比的熟悉军队的日常生活,但要和商会打交道,确实很不容易。
因为在商会的眼里,他的军队履历并不是什么优势,而是最大的短板,他不过是一个门外汉。
不同于冈村宁次的智慧碾压,用非常高端的战略布局让对方折服,松井石根在和商会的第一次见面中一再强调,他是代表着帝国,是来开拓辉煌的。
两种开场高下立判,对方会服气在商业上毫无建树的松井石根才是真的见鬼了。回到住处,松井石根忍不住一次次的回忆和商会的见面,其中对方几次谈到布局,日本商品在民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民国地方商人担心民族感情的爆发转移到他们的身上,而选择其他品牌的商品。
同时,纺织商会的人也抱怨,棉花收购一直是掌握在民国商人的手中,原料的价格受到市场需求的供给影响严重。单纯地进口棉花纺织的方式,无法获得利润等等
原料!
松井石根在仔细回忆之后,终于发现一只围绕着日本纺织工业的重要元素,就是原料。
也就是棉花。
民国的棉花集散地在上海和武汉,如果进口,英国殖民地的棉花自然最便宜。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英国在本土已经开始放弃纺织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为英国本土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几乎让任何工业都承受着无与伦比的成本风险。但别忘了英国拥有三千万平凡公里的殖民地,超过四亿的管辖人口。
在印度,西非,乃至其他地方,英国都可以让殖民地政府大量种植棉花,用来支持英国的纺织工业。而上海拥有英国人在亚洲最为重要的纺织工厂。
所以,英国在棉花供需稳定的情况下,看在日本是亚洲盟友,小兄弟的面子上,多半会给一点价格低廉的平价棉花。可实际上,英国当年最大的棉花地区是北美,随着美国在原料输出上的减少,英国对美国采取封闭市场的固守方式,英国人的原料也略显不足。但英国在民国纺织市场的份额中,还是占据了绝对的份额。
原本冈村宁次的想法是通过挤压民国纺织业的生存空间,但让英国人去顶雷,然后吸收英国在民国的市场份额。这是一块最丰厚的蛋糕,在商人的眼里,这是一座金山,别看日本商人一个个很有礼貌的鞠躬,不把下跪当回事,可在钱的问题上他们的超过家人,超过国家。
在住处闭关两天,松井石根终于也拿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认为冈村宁次的想过太过激进,惹怒英国人是不理智的作法。当然,如果转移民国民众的仇恨有利于日本商品在民国的,他也支持。关键是和英国庞大的工业体系竞争,这就显得太过大胆了。于是他将计划更改了一下,在北方,天津是北洋纺织业的中心,拥有六家大型的棉纺工厂,工人数万。可在原料和市场上,却一直被日本的纺织品死死的压着,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原因就是日本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棉花的。
既然在天津能够成功,为什么不在上海实施?
所以,棉花成了松井石根最关注的焦点,这一关注不要紧,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民国最近五年在上海的棉花交易的规律性。民国的商人几乎将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来囤积,然后炒作挣取暴利,按照棉花的收割时间来算,新年之不久,这时候的民国的纺织厂但凡拥有足够的资金就会大量囤积棉花作为一年的生产需要。
因为入夏会随着库存的持续减少会有一个缓慢的提高。
但是工厂不能停工,只能用比较高昂的价格采购棉花。而入秋之后到棉花采摘期这段时间,将是棉花最为疯狂的争夺战。
工厂为了保证生产所需,会咬着牙买下高价棉,但这一虽然高,但交易数量不会太大,因为棉花采摘期之后,会立刻回落到一年中的最低水平。反而夏天这段并不是最高,但交易量大。因为民国民俗中有一个习惯,在夏天的时候就会准备秋天的衣服,甚至过冬的衣服。这段时间棉布的销量将是最大的。
所以,松井石根将原料战的时间放在了夏天,准备一举通过囤积等手段彻底压垮民国纺织工厂的生存空间,获得最终的胜利。
这份报告殷实,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唯一的难题就是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纺织业一样,日本的纺织工业同样也不好过,甚至比民国的纺织工厂的日子更难过。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没有原料生产的能力,他们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原料来自于民国。利润低,受到原来市场的风险大,和同期其他行业相比,这是一种高风险低收益的生意,但如果一旦完成了对一个市场的完全垄断,拥有了价格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