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青春校园>大文学家>第65章 惋惜

何守常划着划着,忽然乐了起来。

因为他好像明白了为什么这样一部看开头像畅销书的作品,后面却让人看得特烦躁特想弃书的原因了。

只因他划出来的这些他觉得颇有内涵和深意的话,往往是在男主和女角色为爱鼓掌时,创作者从上帝视角,写出来的旁白。

这特么的不是在故意玩弄读者么?

普通的读者,被前面那较为香艳、诱人的铺垫搞得心痒痒时,然后到了关键的时候,那些关键的h描写,却一笔带过,然后这位文青病深入骨髓的创作者,就开始作了!

比如在张婉怡看自己心爱的男人与陆罂梦为爱鼓掌时,作者旁白就是这样的——第一次的背叛是不可挽回的。它引起更多的背叛,如同连锁反应一次次地使我们离最初的背叛越来越远。

都在这样的时候了,谁要看作者对“背叛”的理解啊!

可能也就只有文青的读者,才能接受这种被玩弄的感觉了,在他们看来,创作者这样来写,是一种很酷的风格。

何守常看乐了之后,又收敛的笑容,因为他也确实读进去了这部作品,体验到了这位创作者想要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的很多人文思考。

许多思考,都是很哲学式的,比如说作者这样指出——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何守常觉得这段话真心有韵味,他还记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询问自己父亲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呢,他存在于世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有答案吗?

显然是没有的。

大多数人可能也就在成长的过程中想想,等到步入社会,生活的压力便已经令人喘不过气来,不会再去考虑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按部就班地活下去,不就足够了吗?

往往只有心怀理想、目标坚定的人,才能寻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并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例子,作者还对爱、美、媚俗、谎言,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爱——“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美——“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只有当迫害者误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时,我们才能与它不期而遇。”

媚俗——“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谎言——“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何守常觉得自己快爱上这部作品了,他觉得只有这种真正能引起他的思考、触动他的心灵的作品,才是最有价值的!

可能作品中的许多观点,无法令他认同,但是他却认同这位创作者的哲学思考、思想深度。

这位创作者能将如此之多的属于他自己的哲思,用优雅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成为一句又一句的“金句”,便已经将他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很显然,《情与性》这样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其展现出来的写作水准,比王德孚之前的那篇散文《听雪之夜》要高,后者的华丽精致,看起来花团锦簇,很是可以将同龄的读者唬住,但肯定唬不住何守常这样的文坛大佬。

然而这部《情与性》,却让何守常深深地被吸引了。

因此,何守常相当惋惜这部作品的待遇。

像《情与性》这样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怎么能完全没经过任何宣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上市呢?

而且这部作品的外观,还如此接地气,这里的“接地气”可不是褒奖它的外观,而是在吐槽!

这样的外观,给他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这是一部用来。

但这样的“艳情小说”,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呢,普通的读者能耐着性子看完这部作品都不错了,如果只看剧情的话,说不定还想打死创作者,因为结局是男女主全灭了……

这样失败的外观设计,难怪会导致它的扑街,它的读者定位,就出现了问题,它甚至都拒绝了它真正适合的读者!

只因真正喜欢读这种书的读者,显然不是那种看小说只为消遣的普通读者,而是那种真正喜欢文学、哲学的读者,他们可以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明白人生至理,获得灵魂上的升华……

读这样的名著,一旦能够真正体会到它的美妙,其收获的满足感,或许要比那些纯粹消遣的作品,要多得多!

所以这样的作品,才有被收藏的价值,多次品读,收获的东西都不一样,或者说,只读的一遍的话,根本就没法感受到它的深刻内涵!

何守常就用自己宝贵的时间,读了它整整三遍,越读就越为它的遭遇而惋惜——这样优秀的哲理性小说,难道就这样被埋没?

这一刻,他都忘了杜书桓拜托他的事情,而是发自内心的,为这样一部作品,写了他的读后感,只是单纯地希望让它被更多的读者看到。

“……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作者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状态提示:第65章 惋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