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第一百章 争夺黄海制海权

第五卷横扫太平洋)第一百章争夺黄海制海权——

平壤之战可谓是惨烈异常,华夏和日军在平壤城集结了近三十万兵力,是自华夏和俄国在东北之战之后,华夏和日军在朝鲜之上进行的最大一次陆军决战,比当年的甲午之战还要壮大几分。\、qΒ5、com/(

整个平壤战役进行了六天,前期双方主要是以火炮攻击为主,当战端伊始,天空之上到处都是如同雨点般的炮弹,炮弹的呼啸声此起彼伏,刺痛着所有人的耳膜。

整个平壤城仿佛被点燃了一般,连呼吸的空气都炙热的让人难以忍受,大战之后的平壤城一片狼藉,大地之上的弹坑密集如同蜂窝,寸寸土地都被硝烟浸染,加上血流成河,平壤城附近的土地被染成了一片奇异的黑紫s。

最终,平壤战役以华夏陆军付出巨大的代价后获得了胜利,华夏陆军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共收敛了近两万华夏陆军士兵的尸体,三万多人不同程度的受伤,很多主力师、主力团减员十分严重,甚至一些部队建制残缺,有一个承担主攻任务的主力团全团剩下竟然不到三百人,可见这一次平壤战役的惨烈。

然而,日军同样伤亡惨重,在平壤城和平壤城的外围,共发现了四万多日军尸体,其中不乏一些像大佐、中佐这样的高级军官,其中还俘虏了两个旅团长。

日军在平壤之战中起码伤亡颇巨,但是华夏陆军并没有抓到多少日军俘虏,只抓到三百多人而已,日军士兵的强悍程度超出了华夏陆军的想象。

起初聂士成还命令士兵多抓一些俘虏,因为东北地区在高速开发之中,劳动力紧缺,这些俘虏刚好可以弥补这一地区劳动力的空缺。

然而事实上,想要抓捕日军俘虏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那些受伤但是并没有立刻失去行动能力的士兵在等到打扫战场的华夏士兵靠近后就会立即拉响身上的手榴弹,起码有几十个华夏士兵就是这样无辜受伤身亡,于是聂士成下令,将那些受伤但是并没有立即丧失行动能力的日军士兵当场sh-杀,虽然手段有些残忍,但是为了不必要的损失,聂士成还是下达了这道命令。

战场之上,近两千多日军伤兵被当场sh-杀,剩下俘虏的不是被炮弹震晕就是伤重失去了行动能力。

平壤战役之后,聂士成并不急于挥军南下,一方面是这一次华夏陆军的三个军伤亡巨大,特别是承担攻打平壤城主力的第一军,所以,聂士成下达了为期一个月的休整,将一些重伤员运回国内休养,对于一些阵亡的士兵家庭则予以重金抚恤,另外还会有新兵陆续不断的补充到朝鲜战场上,准备在汉城给予朝鲜日军最致命的一击。

另一方面,聂士成严格实行了唐健临行前下达给他的命令,那就是以最小代价消耗日军最多的实力,因而接下来在华夏陆军休整的一个月里,聂士成让朝鲜义军对已经元气大伤的日军进行无休止的袭扰,尽量消耗两者之间的实力。

占领平壤之后,整个朝鲜北部基本上已经落到了华夏的手中,朝鲜战局的主动权也掌握在了华夏陆军的手中,经此一役之后,元气大伤的日军尽量将为数不多的兵力收缩在汉城附近,不再主动攻击,而是采取积极防御,防备华夏陆军南下,同时,平壤战败的山县有朋从日本本土大量募集士兵,准备大量投入朝鲜战场。

另外,平壤战役的胜利对于华夏陆军的意义无比重大,现在华夏陆军之中有很多将领和士兵都是当年入朝作战过的清军,当年的清军在直隶总督叶志超的指挥下和日军在平壤对战,最终,清军不敌日军,被日军像丧家之犬一般的从平壤赶回了鸭绿江以北,可以说,当年的甲午之战是百万清军的耻辱,同时也是现在华夏陆军中很多将领心中的耻辱,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对十年前的那一场平壤之战心存芥蒂,其中,当然包括此时的华夏陆军元帅聂士成。

北洋舰队早在几年的佐世保海战时就已经一雪前耻,只剩下陆军中这些清军的老将领心中还残留着一雪耻辱的渴望,然而后来的内战到对英对俄作战,始终没有和日军接触。

现在终于有了这个机会,并且还是由聂士成亲自带领着华夏陆军在平壤城,当年他的兵败耻辱之地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日军。

当聂士成等参加过甲午战争的将领们登上了平壤城因为被炮火击毁而残破不堪的城楼时,聂士成亲自倒上一杯清酒,洒在了残破的城楼之上,顿时老泪,这块城楼就是聂士成的好友左宝贵中弹牺牲的地方。

聂士成远眺硝烟袅绕的天际,凄声道:“左兄弟,还有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弟兄们!我们终于洗涮耻辱了,今天聂士成我踏着日军的尸体为你们敬酒啦!”说完,聂士成又倒上一杯,仰头饮尽,随即将手中的海碗狠狠的摔在城楼之上,碎片四溅,聂士成仰面恸哭,哭声凄厉,婉转悠长,聂士成身后的一众将领们也纷纷饮尽碗中之酒,狠狠的将碗摔在城楼之上,和聂士成一起用抽噎的哭声来祭奠当初在朝鲜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们。

朝鲜汉城。朝鲜日军总指挥部。

山县有朋和一众陆军部的参谋端坐在上首,下面的大岛义昌、寺内正毅、野津道贯三位指挥平壤战役的三位日军指挥官则灰头土脸的沉默不语。

大岛义昌在平壤战役中被飞溅的弹片所伤,头上包满了纱布,整个左手悬挂在x前,面如死灰,双眼之


状态提示:第一百章 争夺黄海制海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