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帝国的脊梁>第122章 火铳改进

几人离开炼炉,一起走进铁匠铺,戴梓一眼就看到了墙上挂的燧发枪。见到几人进来,杨师傅迎了上来,来欢迎这些山上的客人。看戴梓对墙上的燧发枪似乎很有兴趣,杨师傅就把枪拿了下来递给戴梓。

戴梓在手里拿着,仔细观看,孙虎向杨师傅介绍了戴氏父子几人,说他们都是王斌的好友。并且告诉他,这位戴公子是王斌极其推崇的火器人才杨师傅暗暗点头,他已经60多岁,年事已高。现在看到有人才进来,心里也是老怀甚慰。终于有个年轻人可以代替他分担些了

杨师傅和戴氏父子几人见过礼,戴梓只是点了点头,就拿着火枪细细琢磨起来,好像周围没有人似的孙虎兄弟并不在意,这一路上早领教过了

杨师傅就更不用说了,技术人的心理,他自然是再明白不过。

戴梓琢磨了一会儿,他可以看出来,这把火铳的主要问题,射程不远,扳机费力,还有不好操作。他低下头,仔细思索起来,看来是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整个火铳长130厘米左右,铳管长80厘米,重八九斤,铳管出口外有卡口,看来是用来装铳剑的。

其它的部位都可以改进,唯独这个熟铁打造的铳管,却是暂时没有办法提高质量。

听说射击十四五次左右,士兵们就得缓一下,让铳管冷却,戴梓更是皱起了眉头。

不过听说火铳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20米左右时,戴梓还是惊诧了一下。这应该是火铳新的功劳了,自己造出的火铳,平时的有效射程只有七八十米,和山上的遂发火铳相比,差了足足三四十米。

以17世纪70年代的技术水准,无论如何精工细作的火器,如果解决不了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就是白搭。

也许,你可以做出一两支精美的“连珠火铳”,可那只能作为玩物,你的发明也就毫无价值,只能充充样子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就比如前装线膛枪和其装填的米尼弹,弄几支,几十支或许可以,大规模的生产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再比如蒸汽机,光一个高压锅炉和气缸你就得研究好几年。

遂发火铳的好处就是不受天气的影响,适合大多数情况下的作战要求。

这支遂发火铳,已经算是十分精细了,只要再在火门上做一点小改动,完全就可以大规模生产了。

以自己方才所见,大雪山上的炼铁炉炼出的钢铁已经是最好,自己显然没有改善的资本。

见桌子上摆着许多张炮样,戴梓走了过去,仔细的一张张地看着,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的意思,孙虎看了一下,笑道“戴公子,要不这样,你就在这里看看。等吃过午饭,我在这里给你准备一间房间住下,你平时没事就过来转转。”

戴梓挥了挥手,也不抬头,嘴里说道“孙兄,就按你说的办。你先去忙,饭时叫我,我在这里再看看。”

山上已经给戴梓几人准备好了干净的房间,孙虎叮嘱李破奴要保护好戴梓等人的安全。

李破奴知道众人千里救助的就是此人,自然是郑重应诺。

随后几日,戴苍和徐润天在山上游玩,期间两人还专门去了一趟“希望学堂”,看来二人都对“希望学堂”的教学很感兴趣。

戴梓则是起早贪黑的埋身在铁厂中,几日下来,已经和杨师傅等人打得火热。

杨师傅正宗国家大匠,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已经没有多少开拓性的设计和理念了。戴梓虽然经验差,但却有许多起奇思妙,一些机械上的观点让杨师傅这个百事通都是瞠目结舌。

杨师傅以前是官场之人,接人待物自然是圆滑周全。他性格随和,戴梓则是直接尖刻,但没有坏心眼。两人一老一少,很快就成了忘年之交,天天一起研究火器,很快就解决了自发火铳的许多疑难问题。

夜色深沉,秋意侵人,王斌坐在房中的书桌前,思考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家丁来报,说是孙氏兄弟带着戴氏父子几人回来了千盼万盼的人到了,王斌反而不急了。让戴梓先在山上熟悉几天,过几天自己再去找他。

另外,战地医院也必须考虑。虽然这个时代火器还不成熟,不像后世的国耻战争那样血肉横飞,但也要把士兵的战地医护作为重中之重,这可是和士气和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息息相关。

还有军官学校,参谋部,技术部等等,一个接一个的摆上了王斌的案头。

现在孙氏兄弟也回来了,就让孙虎担任起整个火器的生产,孙豹负责安全保卫。再成立一个火器技术开发部,由戴梓和杨师傅共同负责。

火炮终于可以铸造了!戴梓来了,历史上这小子造出的子母炮威力可是惊人,历史上可是有存品留于后人的。戴梓造的冲天炮能发霰弹,威力惊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这小子的身上了。

已经是深秋,再加上前一阵子的连绵秋雨,天气是真冷啊王斌的房间里现在还没有生火炉真是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气旺啊!也不知道老君山上那群家伙把蜂窝煤机给造出来了没有?

王斌搓搓手,到外面打了一会儿拳,再看了一下阴沉沉的夜空,深沉的夜色。他回了屋,脱衣上床,吹灭了油灯,心里面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中午,张直派了家丁过来,说是那个蜂窝煤机做好了,问他是送下来,还是上老君山亲自去看。

王斌心中一喜,带着两个家丁


状态提示:第122章 火铳改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