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抗战血色空间>第四十二章日军死战

秋山义允:“这毕竟不是完整的司令部,残垣断壁而已,如果在这种火力攻击下,富士君还不能攻下据点,那我只有让他回国加入预备役了,第9师团不需要这种无能的指挥官,你说呢伊佐男一大佐”。

伊佐男一:“旅团长所言极是,富山君战前夸下海口,结果一事无成不算,肯定也会损兵折将,不是以惩罚不能严明军心,更加不符合大本营三个月灭亡华夏的计划”。

富士并末吉没有等来了希望的重炮,150毫米榴弹炮轰击着据点残砖断瓦的顶部,大量的灰尘被炮弹的威力从墙壁上落下,不过一时间还是能支持得住。

富士并没有听到想象中240毫米重炮的声音,只是重炮联队最小口径150毫米炮弹的声音,二百发重炮弹很快便射击完成,富士并末吉并没有看到据点有一丝倒塌的迹象,转生回到联队部看着身旁的三个大队长,抽出战刀:“我命令每个大队抽出一个人中队攻击,我军三面合围一定消灭对面88师,如果不能攻克中队长以下军官全部切腹,陆战司令部象征着敌国在淞沪的荣耀,不能攻克我无言面对旅团长”。

日军在上一次攻击之后,发起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战,一次出动了三个中队近千名日军从阵地向我军阵地包抄而来,我军阵地也被敌人密集的炮火炸的灰尘漫天,敌人当然不奢求攻破外墙,但是这样可以遮挡我军视线,当前进到200米外,日军中的机枪手从密集的阵型中分离,用火力力求压制我军射手,行进到100米外掷弹筒手停下脚步开始发射。

敌人排山倒海而来虽然灰尘一定程度上遮挡了视线,可是日军为了一次性火力压制,出动了八百多人的兵力,聚集在正面以及两翼的攻击死角,队形过于密集,我军40火只要开火必然有所收获。

日军在80米外开始加速冲锋,孙翊双眼紧紧的盯着鬼子,当约莫敌人行进到40米外时下令开火,瞬间p18编织出了万道火网,日军前排进攻的士兵如同沙子随风飘散,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冲击着,鬼子的低级军官挥舞着军刀带头冲锋,隐藏在二楼的狙击手专门狙杀军官。

一人拼命万人莫敌,何况近千人的日军,日军终于冲到了据点20米外,远处的日军停止了炮击,大量的日军死士抱着炸药包冲了上来,他们拉响了导火索,哪怕被子弹洞穿了身体也不停歇,除非真正彻底死亡。

狂涛拍岸的进攻,鬼子的死兵抱着两三包炸药不断的炸响在外墙,饱经沧霜的外墙开始龟裂,孙翊连忙命令部队向后方或者二楼转移,终于外墙被日军不要命的攻击出现了一个个缺口。

外墙倒下了鬼子冲进了据点内,几枚辣椒炸弹炸响在缺口,一时间阻止了敌人的进攻,但是很快日军身着防化设备的士兵出现在了眼前,他们抱定了必死的信念呐喊者从狭窄的缺口进入,然后被我军密集的弹雨射死。

是的炸开了缺口,日军能够直面我军了,但是狭窄的缺口只能容许一两个人进出,我军战士弹药不缺、手榴弹充足,生生的顶住了敌人的第一轮狂攻,不过进入缺口不够大,日军很快便开始破坏缺口,炸药包被堆放在一起引爆。

这个时候整个建筑被爆炸声震得摇摇欲坠,孙翊首先命令伤员先向后方转移,同时命令士兵缓缓撤退,他并不是现在便要放弃阵地,他要引狗入穷巷,建筑已经极度残破,楼内通道不通,更加难以组成大规模进攻,自己只要在每一次日军感到绝望时候,向后撤退几米的距离,相信日军不会孤注一掷。

同时便是最后守不住了,也要拼死打退敌人的这次进攻,不然贸然撤退很容易引起溃败,华夏军队正面往往可以和敌人交战,一旦撤退便成为沙子堆成的部队,楼道中爆炸声、子弹化成密集的火光,不断穿梭在两军之间。

日军攻击的势头正在逐渐减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日军这次进攻的确已经半个小时了,结果虽然攻入了据点,但是大量优秀的老兵被我军射杀,敌人必死的决心不断下降,一旦一点一滴的战斗起来,战线就很难继续坚持。

在东拐西拐的建筑废墟中,一旦日军进攻节奏变慢,我军的自动火力便会占据更大的上风,双方隐藏在建筑的掩体中,很难见到对方的身影,只有通过声音判断各自的位置,杀敌更多的依靠手雷,日军的兵力多是没错,但是鬼子的人数优势在建筑中施展不开,总是几对几的情况下,我军不时地发动短促的突击,收复一些失地,虽然贸然攻击会增多,战士受伤的机会,可是也可以提升士气,同时也要牢牢地吸引住这些日军。

连续坚守已经超过了8个小时的时间,天色逐渐暗淡下来,我军的大规模反击也开始了,不过日军现在采取的是重点攻击,并不是如同一张大网一般全面攻击,所以兵力没有被分散,这样虽然有时候容易被我军的一个点堵住,但是也是因为如此兵力没有被分散,虽然不远处传来了我军中正式步枪的声音,可是日军一个中队的兵力就可以拖住我军的脚步。

这个时候孙翊也在考虑是战是退的问题,不远处的援兵不能快速抵达,自己到底是撤出据点,夹击对方打援部队,还是继续在死守在据点内,不过很快孙翊便决定留守,最起码要把眼前的日军击溃再说,这样是战是溜都是自己说了算。

虽然物资消耗很大,但是孙翊命令40火抵近直射,朝着日军的位置猛轰


状态提示:第四十二章日军死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