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玄幻奇幻>蜀山异闻录>第三十五章 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

第三十五章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

上次从蜀龙水电站回到成都市里的四川省地质生物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在休养期间,对蜀龙山区地下神秘洞中的那个水池和老鼠人总是有些念念不忘,缠着所领导要求再一次对该水池进行潜水考察,想弄清水池底下的秘密,弄清鹅管生长发育成因和鹅管的地上、地下终点起点在哪里。

可是,报告一打到上级部门就被卡了壳,原因是军方不同意派人协同保护,现在是非常时期,生怕出丁点儿意外,其后果谁也担当不起。

专家们觉得沒什么可怕的,你军方不派人,我可以找地方治安警察嘛,再不济也可以找研究所的保安同行嘛,这是去考察,不是去打仗,也不是去杀人放火,要部队随同干吗?!

但他们真的有所不知,不让他们探寻的原因,除上述冠冕堂皇的理由外,其实阻止他们擅自下洞考察的,还有来自军方不能明说的原因。

专家们肯定不知道,这里面涉及到当年三线建设中关于修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开挖蜀龙山地下核工厂的军事秘密。

西昌市位于四川西南部凉山州所在地,是攀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川滇结合处的重要城市,位于川西高原米的安宁河平原腹地,自古便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镇。

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如汉元鼎6年(公元111年),武帝遣司马相如为使,建邛都(今西昌),设越西郡,辖15县,属益州。以后辖也虽不断发生变化,担郡、州、司府的治所依然在西昌。

西昌发射中心,坐落在西昌城北65公里的峡谷中,卫星发射测试,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勤务保障六大系统的相应场区,都分散在峡谷之中的不同区域,76米高的发射塔架和300多米高的避雷塔,巍峨的耸立于峡谷的底端,这里是一个三面环山,向东南开口的半封闭小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中国目前的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中,是功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完善,既能发射采用低温推进剂的“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又能发射运载能力较大的捆绑火箭的基地。

担负着我国广播、通信和气象等地球同步轨道(gto)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测试发射、主动段测量、安全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传递、气象保障、残骸回收、试验技术研究等任务,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航天基地。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总装备部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再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旋即在四川蜀龙山区选址,1960年夏,周总理批准“sl02工程”正式上马。

在当地人称为蜀龙山的大山里开凿岩洞,修地下核工厂,建设原子能反应堆,主要生产钚239核燃料,为生产原子弹服务,为保密,有关部门将凡是被认为有“问题”的人一律迁出,从此蜀龙镇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

当年带队的是现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沈雁枫,40几年前跟随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蜀龙深山。

1960年冬天,沈雁枫在山西省平遥县应征入伍,当时听说还有一个番号为8342的特种兵部队也在征兵,沈雁枫立马想起与之排序接近的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怀着“当兵就要上北京”的想法,沈雁枫立马向8342部队接兵首长提出当兵请求,并如愿以偿。

1960年12月18日那天,冬日难得有暖阳,他戴着大红花,在欢腾愉悦的锣鼓声中告别家乡,坐上运兵的火车准备“入京”。列车一直朝着北京方向前行,不料,火车在石家庄稍作停息后,便转头向南行驶了。

面对神情疑惑的沈雁枫,接兵班长仍秘而不宣:“我们是去部队。”

一路上,沈雁枫与战友们过黄河、跨长江,在重庆换乘轮船西进,直到一个叫蜀龙镇的小码头才停了下来。

“部队驻地到了。”接兵部队首长大声宣布。

这个小镇,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山坡上除了新盖的一排排以竹片为墙、油毡遮顶的工棚营房外,再无其它任何建筑,“sl02工程”上马后,地图上再无蜀龙镇。

沈雁枫入伍时,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刚结束不久,中苏关系十分紧张,沈雁枫当兵是为随时参战,不料却来到这深山老林。

沈雁枫跟大家一样,心里都很纳闷:8342特种部队来这里做什么?同样是八三四几的部队,待遇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新兵训练不久展开,沈雁枫的“密洞生活”也逐渐开始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才从别人口中了解到,8342部队是中央军委直属的一支特种工程兵部队,长期担负国家重要的国防工程建设任务,从1961年开始,这支部队就陆续移防来到蜀龙镇,承担“sl02工程”最艰巨的洞体开挖和开挖后的被覆工程任务。

为适应战备施工需要,8342部队全部实行四四建制,即一个团四个营,一个营四个连,一个连四个排,一个排四个班,每个班有10多人,全师四个团再加两个独立营共两万多人。

蜀龙镇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一下涌进这么多官兵,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堪比开天辟地,在“密洞”里过着枯燥艰辛的生活,这些挖洞奇兵是需要精神支撑的。

当时,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两个口号,不仅体现了


状态提示:第三十五章 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