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太武帝太平兴国三年,范阳卢博不愿投附鲜卑人建立的大燕政权,遂聚众乡里起兵,称大将军、幽州刺史,攻掠郡县,杀幽州刺史贺赖擒,止三月兵败,卢博与五个儿子被生俘,送往大燕京师平城,随即被问斩。
这场起兵,使整个卢氏家族受到重创,居于范阳的卢氏族人,更是死伤过半,血染乡里,自此以后不同支系分散于各地,江左有之,河北河西有之,均仕宦于各个不同政权。
这便是卢家喋血范阳的旧事。
郑经抵达襄国,已是半个月之后。
三前年,郑经曾去过一趟平城外祖家。
在卢衡的府邸,郑纬初见到了已有三年未曾见过面的大兄郑经,心头自是欢喜不已,近一个月的幽禁生活,胸口所存的沉沉郁结之气,为之一扫而空。
“阿兄。”郑纬忙上前行了大礼。
郑经并未急着阻拦,待郑纬行完礼,方近前微微躬下身,伸手一把扶起郑纬,“野奴起来吧。”目光打量了郑纬一番,方才初听到郑纬的破落声音,郑经就察觉到了五弟的变化,这近前来仔细一瞧,和三年前相比,长大许多,连面容都长开了,容貌昳丽,越来越有阿舅的影子了。
同样,郑纬也在打量着大兄,大约是一路赶路而来的缘故,眉眼间难掩疲惫之色,但精神却是很好,目光有神,整个人比三年前更显成熟,更添了几分稳重。
只听郑经笑道:“量之兄带我来这儿时,远远就听到琴声,你的琴技进步不少,父亲听了必定会十分高兴。”
量子是卢衡的表字。
郑纬听了郑经的夸赞,登时间两眼闪闪发亮,好似吃到了蜜糖的孩子笑眯了眼,若此刻郑绥在旁边,必定会说五兄骄傲得像只孔雀,
一旁的卢衡瞧着,看着眼前并肩而立的两兄弟,直到此刻,他才意识到,五郎郑纬还是个十四岁的大孩子,而这一个多月以来,在他面前,郑纬却更像个大人一般。
卢衡遂道:“你们兄弟俩久未见面,想必有许多话要说,我就不打搅你们了。”
郑经转身拱了拱手,“那就多谢量之兄了。”说完,对上卢衡含笑的目光,郑经心领神会,回之一笑,又道:“伯明既已答应了量之兄,明日伯明定会跟量之兄去拜见陛下的,还请量之兄放心,”
郑经字伯明。
“好说。”卢衡笑盈盈地说了这两个字,便先行告了退,出了院子。
两兄弟进了屋子,相对正坐在榻上,郑纬挥退了婢女,便开口道:“赵国想要的是荥阳。”
“我当然知道赵国想要的是荥阳。”郑经整了下衣袍,长长地吁了口气,一直紧绷的神经这才稍稍松懈了一丝,望向对面的郑经,只是脸上再无方才卢衡在时的笑意,神情严肃了许多,“不但赵国想要,大燕大凉也想要,还有南边的大楚,桓大将军第三次北伐,兵分两路,一路窜过洛阳,一路直捣长安,三次北伐,唯一一次兵临黄河,也是百余年来,江左北伐,唯一一次同时攻下长安和洛阳。”
“既已攻下长安和洛阳,那阿兄觉得官兵能不能守得住?”
“难。”郑经简单地道了说了一个字,看了一眼原满怀信心,一下子似受到了打击般的郑纬,才又解释道:“我从荥阳出来时,接到四叔公从京口那边传来的家书,听说桓大将军北伐之事,已在建康炸开了锅,大楚怕是必有一片番风雨。”
郑经在十五岁时,未去江左之前,一直满怀希望,期盼着南迁政权有朝一日,能王师北伐,重新定鼎中州,扫平海宇,但自从十五岁那年,以游学的身份去过一趟江左后,面对南地的繁华,他看到的不是繁华,而是偏安江左不思进取和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人人谈胡变色,无论朝堂中人,还是民间之士,都忌提北伐之事。
像桓大将军这样的有识之士,怀有雄心壮志,渴望建功立业,成不世之功名者,是少之又少,如凤毛麟角,他便不敢再期盼了。
“阿兄打算怎么办?”郑经问道。
“郑家固守荥阳已有一百多年了,自然是强者得之,这是我来时,伯父交待的话,出来时,我带了五千人出来。”
“阿兄。”郑经听了不由诧异地唤了一声,他虽不懂兵,却怎么都觉得,五千人也委实少了些。
郑经摇了摇头,“又不是真来干仗,若是干仗,郑家十万部曲全部出动,也不一定能攻下这襄国城。”
“大兄是打算和赵国谈判?”郑纬却不认为,石赵能够讲理。
“放心,我自有法子,这些你就不用操心。”
郑经说完,似不想再说这事,郑纬遂不再多问,而是问起另一件事来,“阿兄从荥阳出来时,可见到熙熙了?”
一听郑纬提起这个,郑经便想起桓裕派人送信来时的事,“熙熙如今在桓裕军中,还未回荥阳。”说完,却是重重地叹了口气。
郑纬提起的一颗心,才又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