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后记,你们要是还没看过小说,那么当成前言看也未尝不可。
最大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写这部武侠小说?
大约的答案有两点。
首先是就是想写,没什么理由。自幼爱看武侠,小学时已经看完了港版的《射雕英雄传》,那个是二叔借给我看的,他托人从香港购入的初版,竖版书,繁体字,当时看得是如醉如痴。查大师的文字功力天下第一,加之又跳过了青涩的《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一时间惊为天人。武侠一直有人在写,直至今日,不过后来者无有古文的幼功,最多像我这样半文半白,照猫画虎,再加上文化底蕴不够,只能在穿越、玄幻、情节、情到了今天,已经没落了。
以太史公的《游侠列传》为雏形,衍生了侠义小说这个门类,流传千多年,也间接繁荣了评书这个亲戚。从明清的侠义小说演变化蝶,自民国三杰起始,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小说,辉煌了60年光景,朱贞木、王度庐(电影卧虎藏龙原作者)和李寿民(还珠楼主,其《蜀山剑侠传》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三杰凋零后,继而中生代崛起,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位宗师卓然不群,衔接这两代的是台湾的司马翎、卧龙生和诸葛青云,中生代属武侠最繁盛年代,才子众多,不来细细列举。三大师收笔后为武侠中后期,温瑞安黄易继往开来,开创了一片天地,只是温瑞安在《神州奇侠》、《四大名捕》和《说英雄谁是英雄》三大系列后不幸平庸,黄易在《寻秦记》,《大唐双龙传》和《边荒传说》三大系列后不幸故去,殊为可叹可悲。到了新世纪,武侠小说日渐衰落,已是日薄西山。大陆武侠,流于形式和辞藻的堆积,台湾武侠,基本无人涉足,近年唯一觉得不错的台湾孙晓的《英雄志》,在看到伍定远一掌逼退万人后一声叹息。
窃以为现下的武侠未得精髓,武侠拆开而讲,一为武,二为侠,已是说的分明。武,即是武技,中华武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能脱开真实可信的程度,可以植根于真实武技,略做夸张,若神乎其神,反传统反人类反物理即为荒谬;侠,则为华夏文明之根,铲强扶弱义当所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宣扬传统美德,侠义、人性、公平此为武侠之魂,非是定要三观正,结局美好,盖因人各有志性非本善,复杂社会动物是也,但是非自有公论,不可不察。
所以,想写,想写正经的武侠。
其实自知理工科出身,墨水不多,能为有限,只不过若眼看武侠小说灭绝,心有不甘。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不断有人来做,铺砖添瓦,待到真正有才华之人出现,才会有下一个繁华盛景。
再有第二个理由,就是想弥补缺憾,可以说,武侠小说看了很多,很精彩的有,平庸的也有,不过有三大缺憾,一直耿耿于怀。
缺憾之一,单就武技描写,没有超越查大师的,九阴九阳、乾坤大挪移、弹指神通、一阳指、双手互搏、空明拳、七伤拳、凌波微步、六脉神剑、北冥神功、吸星、玄冥神掌、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林林总总,精彩绝伦,都在宋末元初发扬光大,到了后期的笑傲江湖,只剩部葵花宝典,再到韦小宝,已近乎古惑仔。众多神技,终归失传,难免可惜,故此自己总想着能有一两项能够重见天日,某些喜爱的人物也能有后代存留,这也是很多狗尾续貂之作,依然有人捧场的缘由。不需要多,几项和几位足矣,毕竟不是金庸群侠传,要一网打尽。
缺憾之二,门派的描写,以查大师为例,少林武当崆峒华山峨眉昆仑青城全真教为主,辅以丐帮明教红花会天地会各大镖局,还有血刀门雪山派古墓派五岳剑派五毒教等杜撰出的势力,唯独缺少唐门;梁大师天山派岷山派玩了足有二十部书,没有唐门;古大师则基本没有门派,他描写唐门也是亲著的《白玉老虎》,弟子续写的《白玉雕龙》两部而已,浅尝即止;温小爷最可气,说好的萧秋水《唐门一战》,我足足等了二十年他却没有落笔。以暗器著称的唐门戏份如此之少,也确实令人唏嘘。
缺憾之三,再次哀叹古大师弃世太早,以他的性格,会将一个江湖最神秘的门派,再写出多部书来。好了,我也不卖关子了,《迷宫重宝》中神秘的总堂,就是古大师描述过的。从他的《七种武器系列》到《那一剑的风情》,青龙会闪亮登场,狄青麟狄小侯的刻画,有型有款,还透着神秘色彩,让人着迷。只可惜,到此为止。
为了能把青龙会的故事沿袭下来,煞费苦心,比如那句: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查阅后方知李太白的原诗是:天上白玉京,五城十二楼(之前的附录中有李太白原诗和释文),大约是为了押韵,我认为还是回归太白遗意为好。古大师原意是青龙会分十二堂,每堂下分三舵,全部有三百六十五个分坛,每坛对应一日,这个划分太散乱且不甚合理,尤其依照中华历法,全年仅三百六十天,三百六十五一说不中不洋。
于是做了修改,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再加上那句: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构成了我写青龙会组织的框架。
构思
武侠小说,主线是正邪之争,反派作恶,正派群策群力,历经坎坷终得圆满,全是套路哈。至于比武、灭门、学艺、复仇、恩怨、nuè_qíng、擂台、对战、混战、历史、宫斗、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