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仙侠修真>道上王>第五百零八章 逆?四象八卦十二剑(二)

[第二篇 超级学校]第五百零八章 逆?四象八卦十二剑(二)

------------

内息受制,神力不成,胎藏慧光难以发挥,一身主要经脉尽数被封,法心月理应无法修炼,一身实力至少一半被封。

然而,法心月此刻依旧发挥着七成以上的实力,与那四象星光拉锯抗衡。

原因就在于那雨皇花长出的脉络与人体本身脉络组成的那一幅颇为奇怪的经脉路线而被开拓出了几条极为隐秘的细小经脉,这些经脉互相连接,形成的一个奇异循环,竟然违反常规,不受四象星光的制约,以丝毫不逊色于主要经脉的效率糅合着法心月的三大力量,与四象星光进行着激烈的对抗,要不是相比主要经脉终究容量有限,法心月完全可以无视四象星光的封印,发挥全部的实力。

四象星光封印了法心月三成的实力,法心月现在显然是为了破开封印,发挥剩下的七成力量与其对抗,虽然暂时持平,但是方子星知道,如此和四股不同属性的星辰罡煞在身体里纠缠,此时法心月体内一定宛如刀割,痛不欲生。

但法心月面色虽然发白,却无痛苦之色,也不知是心性坚韧,还是已经痛得失去了知觉。

渐渐地,随着法心月功力的催动,超过六个甲子的深厚内力和数以千万计算的信仰神力,稳步累积的胎藏慧光组成的绝对坚实底子就显现出来了。

澎湃的内力开始从雨皇花脉中,如山洪倾泻一般狂涌而出,以怒涛拍岸,乱石穿空之势逼向四象星煞,而吸引四象星煞的剑芒似乎也运转到了极限,无法再引动更强的星煞之力,反而似乎因为疯狂运转之后显出疲态,力量出现衰退,此消彼长之下,被击得节节败退。

然而,就在这时,剩下的几道剑芒忽然涌动起来,聚成两股,一股为三道剑芒,分别涌向女娲神像的上中下三大丹田,一股为五道剑芒盘绕于五脏六腑,包围住雨皇花脉。

涌向女娲神像的上中下三大丹田中,涌向上丹田的剑芒一收一放,如人吞吐,光芒一震,连击三下,剑剑连接,竟然如天高无尽一般,上丹田涌动的力量,被剑芒用力拉扯,不断向外伸展,力量波及的范围越广,发挥的威力就越薄弱,如果不断无止境地扩张下去,再大的力量也发挥不出任何威力,不攻自破。这就好比一只气球,吹得再大也不可能把天撑破,越吹越大的后果当然只有爆炸。

天高无尽,根本不需要硬碰任何的力量,只要用牵引的力量将它无限延伸下去,就可以顺利破解。

这便是八卦之剑的“乾三连”。

而涌向下丹田的剑芒,催动的急速光芒带起如实的残影,在这光芒的残影逐渐消失的时间之中,剑芒击出六次,然这六次不同于上丹田的乾三连并不是连续的出击,而是一击一断,气芒绝不连贯,左飞右闪,但却左右平衡。

这六剑走动,一晃闪移之间,中间断着停顿,竟然形成了一种绝妙的剑法,印法。正好避开了蓄力最深厚的下丹田爆发的凶狠锋芒,同时抢到了其力量暴涌的空当处,像一颗种子,随着一阵风,深深植入了大地。

那道剑芒,也像一滴冰水,顺着力量暴涌的空当处融入其中,仿佛沉入了大地的最深处。

霎时,剑芒已和暴动的力量融为一体,但又不完全一致。这种情况异常奇妙,剑芒还是剑芒,下丹田积蓄的力量也还是下丹田积蓄的力量,但它们却是共生共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仿佛种子和大地,种子融于大地,借助大地生长,成长之后的**肢体反过来补充大地的元气,但又不属于大地,相互之间受到对方行动的影响,又不影响对方的行动。

剧烈的力量在下丹田狂涌,却被剑芒纷纷吸收又反哺,响起古怪的交击声。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思如秘藏。”这一剑芒的精要是和大地融为一体,将自身变成介于和外力融合与不融合之间,令其欲攻击而无法攻击,以外力对抗外力。

正是一招“坤六断”。

再是涌向中丹田的剑芒,就在电光石火之间,发力一震,雷音滚滚,左右挑架,猛然上托,如金钵大钟。

然而其中确有一团有三四丈方圆的乌云,滚荡着,好像是一柄奇大无比的巨闪蘑云在不停的翻滚之中,其中丝的闪电如银蛇一般的飞舞,时不时的两道闪电一碰撞,就传来了轰隆隆的闷雷声音。

闷雷每一炸之间,都带着一股震慑天地,威震邪魔,无穷无尽的毁灭力量,然而于此同时,一股浓郁的生机就在其中释放了出来,四处弥漫。山上的花草树木上沾染到了这股浓郁的生机,都一下清新茂盛起来,方子星闻到了这股生机清新的气味,立刻觉得神气爽,全身每一条经脉都畅达无比,血液都似乎比以往更有了活力。

女性在丹功训练中,要以守中丹田为主,法心月的《补天皇劫功》也是走的先成中段,再走两旁的路子,所以法心月的中丹田中积蓄着最强的力量。

上丹田是人的神念所在,练成后可以直接以神御气,做到比一般的受制于经脉的内功来得更灵活许多,但与复杂的颅脑相连就注定容量有限,是以威力相对较小,不管怎么变化发劲方式,都会被天高无尽的乾道之剑化解。

下丹田是蓄气之所,深具厚土载物之德,虽然容量最大,但不利于发力,所以会被根植大地的坤道之剑牵引。

中丹田则是人体藏气之所,灵


状态提示:第五百零八章 逆?四象八卦十二剑(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