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双胞胎>第一百零一章 理性思考

当郑少华逐渐明白ei的所思所想后,他不得不以全新的态度来审视这一问题。

当初,在母亲的坟前,弟弟也曾经提出过不想再上大学的问题。那时,他以为弟弟只是在大学期间经历了不幸的遭遇,才致使他不想继续读大学。当时,少华还一再劝慰弟弟继续去上大学,不然就只能到社会上打工来谋生。那时,他可能想简单了,只是认为弟弟忍受不了大学的屈辱和痛苦,这才不考虑任何后果的放弃读书。

现在,当ei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后,他不得不对这一问题重新考虑,必须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绝不能感情用事,不然耽误和毁掉的将可能是ei的前程和她的未来。

就这样,当郑少红说出那番话后,郑少华沉思默想了许久,一直在头脑中认真思考,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不能盲目地对ei进行劝慰,就像父母固执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惟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想法一样。

少华理解父母的这一想法,因为他们那个年代,读书的确可以改变命运,也是最好出路的;可是,时代已经变了,大学也已经变了,不再是他们所认为的神圣殿堂,而是一个复杂而混乱的小社会。

弟弟不就是在刚进入大学不久后就差点含冤入狱吗?还有那个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游离在大学边缘的罪犯,他不也是家境贫寒的孩子嘛?结果呢?考上大学了,却最终沦为了sha ren犯!这样令人惨不忍睹的现实,让郑少华不得不改变对大学的一贯看法,也不再觉得大学就是美好的天堂,甚至比社会底层的环境还要污浊,还要混乱,还要复杂。

可是,郑少华又转念一想,大学里面的犯罪毕竟只是极少数的个例,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大学生sha ren,也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是混乱的。

大学高等教育不是已经存在上百年了吗?期间不是曾经培养过许多伟大而卓越的人物吗?虽然时代变了,但是大学教育也在改变啊,随着时代与时俱进。他觉得,不应该以偏概全,以个案而否定整个大学教育,毕竟大学教育针对的是全人类;但凡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必然就会滋生恶念,也必然会发生犯罪,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这些都是无法规避的。

少华觉得,不能因为大学环境的复杂和大学教育的衰败,就对大学教育存在偏见。大学的存在,在一定阶段、在一定时期还是具有重大价值的,不能因为当前大学和大学教育的衰败,就对大学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从一开始,他就认为,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成功;但是,不读大学难道就能获得成功吗?不读大学,要想获得成功,就得比读大学的人付出无数倍的努力才行。即便时代不同了,大学教育改变了,但是只要求上进,肯努力,在大学同样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何苦放着相对安逸的生活不过,非得吃力不讨好地在底层忍受磨难和苦痛呢?这是少华绝不愿意看到的,也绝不希望这样悲惨的局面在自己的弟弟ei像他一样,到外面干着繁重的粗活,来更好的生活,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吗?繁重而劳累的生活只会将自己的梦想一点点抹灭,直至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论如何,这都是行不通的,也是作为大哥的他不愿看到的。他不是把全部的希望和梦想都寄托在了弟弟和ei身上吗?甚至之前他产生创业的想法,也都是为了让弟弟和ei能够生活得更好!他怎么可能看着ei到社会上从最底层的繁重粗活做起呢?怎么能忍受柔弱而乖巧的ei遭这份罪呢?她应该有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未来。

思来想去,少华觉得,不管是从大学教育本身出发,还是从现实的生活层面考虑,都只能规劝ei继续读书。

虽说时代变了,读书不一定就能改变命运;但是,读书至少能够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况且,随着时代的改变,子女也不需要再承受不堪重负的繁重压力,靠读书来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只要能够让自己活得更好,让自己的亲人生活得更幸福,也就足够了。顶着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在重重的压力之下,孩子又怎么能够生活得更好呢?只会把贫寒家境的孩子彻底压垮,甚至断送了孩子的美好未来和宝贵生命。

至于家庭和家族的命运,该怎样就只能怎样,还是一切顺应天命来得容易。有时,刻意去改变,反而适得其反,把整个家庭给毁了。

郑少华的这些想法,也是在接连遭遇了家庭的厄运之后,残酷的现实逼迫着他不得不进行反思的结果。

在现实面前,在命运面前,一个人的力量可谓微乎其微,就仿佛沧海一粟一般。凭借这点力量,又怎么去和天斗?又怎么去和命运斗?又怎么去改天换命呢?

虽说人力不能和天斗,但是人力却可以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斗,与现实中的种种不幸和苦难斗。在人类所生活的现实环境,人的力量还是无比巨大的,还是大有可为的;而放眼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人的力量就渺小得十分可怜了。那些声称要改变世界、改变宇宙的人,纯粹只是痴人说梦话而已。人的世界尚且改变不过来,还谈什么改变人类所未知的那个世界。

所以,当郑少华觉醒了人力的伟大和渺小后,他的世界观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有时,他对自己的力量十分看重,觉得凭借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有时,他对事物的看法也渐渐变得理性,不再盲目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一章 理性思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