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明末好国舅>402、蔚山之战的真相

后世中国,对于万历援朝之役的战事经过,极其简略,流传下来的,也都是篡改居多,各种史料里,几乎只有重点提及杨镐讳败为胜的事情。

甚至于,连这场杨镐指挥两千骑明军在日军十五万兵马眼皮子底下,野战中几乎团灭日军先锋一万人的稷山大捷,都被写成小胜,杀了日军数百人,而且就算写成小胜,还刻意把稷山大捷的指挥者,写成是经略御倭的邢阶所为。

可是,邢阶当时只是总督蓟、道、保定军务,经略御倭而已,换而言之,朝鲜的事情其实根本不应该由他来管。

在朝鲜,没有杨镐允许,邢阶的权利最多也就是能在朝鲜建设一些御倭设施而已。

这也就是害怕日军攻占朝鲜,然后进攻大明,为了抵抗日军有可能的进攻,杨镐才不能阻止邢阶的,否则,没有万历皇帝的命令,邢阶敢在朝鲜背着杨镐做其他军事行动,他能在朝鲜调动谁?

因为原则上,作为朝鲜军务经略,大明在朝鲜的所有兵将,都要听命于杨镐的,邢阶在朝鲜根本指挥不动。

稷山大捷被这般抹黑,那场讳败为胜的蔚山大战,也是刻意说明结果,却不说明过程,甚至故意篡改己方战损数据,完全把杨镐写成了只会捞功却十分无能的弱智将领。

可是,中国史料记载的耻辱性的蔚山大战,在朝鲜史料里,却是一场老天不作美的胜利。

而没了朝鲜之役的功劳加成,杨镐除了和名将董一元一起夜袭蒙古炒花部赢了,再无功劳,而之后的一场萨尔浒大败,对大明影响太大,所以使后人都觉得杨镐无能。

只是,后世朝鲜官方所流传的史料,对于杨镐,却和中国不同,可以说杨镐后来都成了朝鲜君臣心中的精神支柱了,甚至于杨镐在朝鲜的战役,朝鲜史料也记载的十分详细。

稷山大捷不需多言,本就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胜利,至于蔚山大战,也并非中国史料里的那样,杨镐因在辽东做官时与李成梁第五子李如梅交情深,在明军大举攻日军时,因为李如梅还没到,不想让游击陈寅的功劳比李如梅大,所以就鸣金收兵,让得日军有了喘息之机,闭城不出,坚守待援,最终明军围城失败,日军来了援军,大败而回的。

实际上,屯守蔚山之日军有四营,由日军名将加藤清正指挥。

蔚山分内外城,内城乃建在一座小山上,此山称为岛山,这是明军功亏一篑的主要原因。

十二月中旬,明军已攻破了蔚山外城,遂攻岛山内城,明与朝鲜联军,将城四面包围,但岛山山势陡峭,非常险峻,易守难攻。

明与朝鲜军队轮番进攻,不果,且天公不作美。

如今朝鲜的《宣宗实录》有载,

自二十六日夕下雨,至二十七日终日风雨,诸军冒雨进攻;二十八日,亦为进兵,死伤如前;二十九日,欲聚柴草,焚烧贼营,而天兵及我军,死伤甚众,不能进到城下,夜一更退来。

且贼船或三十余只,或二十五六只,日日上来蓝江相与放丸,日夕则退去。

盖欲引出城内之贼,而诸军严兵待之,故徊徨而退。

二十九日夜,有小船上来,贼徒三十余名,出到江边,欲乘船遁去,右协及吴总兵诸军厮杀,右协斩一级,吴军斩六级,余贼尽为伤抢,还遁入城。

可见,杨镐没能立即攻克蔚山内城,并非中国史料所载,担心陈寅的功劳比李如梅大,就鸣金收兵,不强攻的。

真实情况是杨镐指挥明军想方设法破岛山城,却久攻不下,并且,因为日军在坚城上,明军在成下,明军被日军的弓箭、铁炮不断打击,无法近城,反而为此付出很大的死伤代价,而岛山地形,日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以及连日风雨,令得明军火器发挥不出实力,更增加攻城困难。

与此同时,日军也损失惨重,内城中的士兵所剩不过二百余名,且疲惫至极,大多饥渴交加,奄奄待毙。

当然,日军疲惫,明军也不好过。

因为明军连日露宿在野外,甚至连杨镐、麻贵这样的明军主将都是围城好多天才能住上草房,还连遭大风大雨,加上明军长期以来的攻城失利,所以明军士气可谓是大挫。

正是因此,杨镐明白,既然久攻不下,而且明军连日进攻,也都疲惫,索性就用明军兵力上的优势以及日军内城资源短缺,将其困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明军伤亡,还能休整军队,提升士气。

只是,没有到日军援军为救蔚山,冒雨支援极快,他们从水陆两路发大军前来,而杨镐的部队也说是人困马乏,无法应战,只能撤军,致使蔚山之战功亏一篑。

当然,蔚山之战的真相是这样,明军确实在结果上看是败了,毕竟未竟全功,甚至于还被日军援军追着屁股打退了,损失不少。

只是,明军和朝鲜联军真正的损失,绝非中国史料所载,明军大败而归,死伤损失两万余人,真要如此,恐怕在朝鲜的大明军队,就要没了一半多了,那时候,就算万历帝再雄才大略,但他也抵不住朝野在战与议和上的舆论,说不得真要放弃朝鲜了。

事实上,虽然明军被日本援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因为有杨镐当机立断,使得与明军人数相当的日军援军,在追击撤退援军时,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更没有像中国史料所载,被日军援军追杀溃退,死伤兵马两万余人。

明军战后清算真正的死伤损失,在当时


状态提示:402、蔚山之战的真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