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隋唐争霸>318 万马拼命横行无敌

能打胜仗固然是一个名将的基本要数,但是哪里有百战百胜,无一败绩的名将呢?就是兵仙也不敢说能打败匈奴。而打了败仗后更能显出一个将军更能显露出他的品质,如不慌乱,不惊恐,能够审时度势,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让损失降低到最小,甚至反败为胜。在战场上中了埋伏并不想大家想的那样,肯定会失败。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以变成遭遇战,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如果惊慌失措,判断失误,只想这逃跑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

一开始,苏烈的判断无疑有很大的可行性。瓦岗军设了这么大的局,绝不会在东西方没有布置,李靖一定准备了重兵、陷阱和弓弩。而南方因为有火,没有人愿意自投火网,所以他推断李靖在南方并没有放置多少兵力。如果阿史那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反其道而行,出其不意,集中精骑突击南方,必然可以杀瓦岗军一个措手不及。虽然说可能会被大火烧死很多人,但是肯定比其它方向好突围。到时候,不敢说反败为胜,最少能让大部分人突围。

而阿史那莫虽然也是独领一军的大将,看到中了埋伏,一下子就慌了,下意识就认为没有动静的东方方便逃脱,于是命令全军想东方突围。没有了骑兵的帮助,苏烈就是再判断准确,也无力在大火焚天前从南方突围,他只能紧随在阿史那莫骑兵的后面。当他看到八牛弩逞凶的时候,心中对阿史那莫充满了无奈,他只希望瓦岗军的箭矢没有那么多,很快就会射完,让他们唐军能随着突厥军趟出的血路逃出去。

似乎老天听到了苏烈的祈求,下一刻八牛弩的箭矢迅速变少,接着就没有了。突厥军就要崩溃的士气重新高涨起来,发一声喊,又悍不畏死地向前猛冲过去。可是前面死伤的人马太多,不仅尸体让他们难以穿越,而且地上又湿又滑也难以行走,这一切让他们的速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虽然心里憋足了气想加快速度,可是却怎么也快不起来。欲速则不达,他们一个个心里急地冒火,可也改变不了现状,有些马因为地上有障碍或湿滑,反而摔倒在地。他们也明白,瓦岗军必然还有后手。

说起来长,其实短。瓦岗军的八牛弩完成他们的使命后,弓箭手迅速向前靠近,准备发射。在弓箭手的前面站着一员大将,正是秦琼,他趁着间隙高声喊道:“上天有好生之德,瓦岗军优待俘虏,缴械不杀!”“缴械不杀!”后面的瓦岗军齐声大喊,声震天地。让后面的唐军惊悚不已,不知道该不该投降。

可惜,突厥军听不懂他们喊的是什么,再说他们也是死脑筋,讲究狼性,根本没有想过投降。看到瓦岗军不放箭,反而愈发汹涌地向前冲,他们也想借机冲出去。

秦琼看到他们的举动,觉得沈校长说的很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给你们机会不知道珍惜,那也不要怪我心狠,令旗向下一挥,弓弦声响成一片。随即正在冲锋的突厥骑兵的马又倒了一大片,这时候有些人开始顶不住压力了,要么向后乱跑,要么扔下兵器,高声喊:“我投降。”可是夹杂在混乱中也不能引起重视,瓦岗军的箭照样飞过来。于是绝望之下想投降的开始想旁边的人发起攻击,突厥军完全乱套了。

阿史那莫看到队伍乱成了一锅粥,带领自己的亲兵冲上去弹压,刚杀了两个发疯的人,就被一支流箭射中眉心,跌下战马,被乱蹄踏死在地。谁能想到在草原上呼风唤雨的阿史那莫,死后和那些马奴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一堆烂肉,终将腐烂滋润草木,这也是对他多年来欺凌汉人的报应吧。虽然阿史那莫死了,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阿史那莫的亲卫接受不了他突然间死去,一个个傻愣在那。而其他的突厥兵看到阿史那莫死在马蹄下,开始大喊大叫“阿史那莫大人死了,快跑……”“大人死了,投降吧……”更多人希望投降,毕竟他们的领头羊已经死了,他们缺少了指路的人,再加上突围无望。

后面的唐军一直等着突厥兵,给他们趟出一条生路,结果因为阿史那莫意外死亡,一切都成了泡影。苏烈也没有想到,阿史那莫这么倒霉,那么多的人都没有被流箭射中,他怎么就恰好碰上呢?你说你让你的亲兵上前督战多好,为什么自己要亲自赶过去督战呢?现在好了,你死了,不用再操心这些人是投降还是突围。可是我苏烈怎么办?李世民对我有知遇之恩,甚至把军权都放心地交到我手中,我必须要把唐军带出去!怎么办?

面前的突厥兵已经完全乱套了,大多数都把兵器扔了,大喊着要投降。看到他们弃械投降,瓦岗军的弓箭手也停止射箭。眼看着全部都要成俘虏,苏烈恨铁不成钢想砍死前面的突厥兵,只是这一刀下去恐怕更加混乱,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只能气闷地把刀一偏,正砍在一匹突厥马的屁股上,马儿受惊,猛得一窜,把骑手颠了下来,它却窜了出去,不知道撞翻了多少人马,也不知道跑了多远,总之消失在黑暗中。当这匹发狂冲出去的时候,苏烈忽然心头一亮,又挥刀砍在另一匹马的屁股上。一边大声喊道“砍马屁!”。听到喊声,唐军有的明白,有的只是下意识的做出和苏烈一样的动作,用枪扎,用刀砍。唐军中有些把剩下的火油泼在马尾巴上,点起火。这一切让,原本快要平静的局面立刻被破坏,受伤的马拼命向前冲过去,比刚才疯狂多了,大多数的骑手都被颠了下


状态提示:318 万马拼命横行无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