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樊静文不禁笑出声,因为脑子里浮现出高中同学柳功谦那副眼睛分得很开、头很大、肥胖矮小的奇特模样。
“怎么了?”
“没有,没有,他说什么了?”
“嗨,他这人不就老是这看不惯、那瞧不上的毛病,我不一样,我全都看惯了。不有句话说嘛,在咱们这地界儿,管他什么讲理还是不讲理遇到的糟心事儿,没有一个是‘中国特色’糊弄不过去的。”
这类从唐济渊随性温和性格里,时不常会道出的玩笑风格的话,在旁人听来不过是普通大众都有的轻描淡写的形容、善意诙谐的品评,无非报以轻声浅笑的表面应和,至多是会心相知的略加体味。而这次的感触,对于唐济渊自己,却有着从一个毕业后简单懵懂的学生,向成为一名稍稍理解了中国传统精神的社会人,所必需的“质的飞跃”。
但可以说,这类4000多年文明没有中断才积淀出的种种经验和心得,也许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通过心理成长,不得不去附和学习的目标。好在这样的素质不难掌握,既不要盛唐大禅师总结的“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的艰苦历练,或者学习爱因斯坦的“所谓成功,只是不断地攻克疑难”的上进理念,更不需要郁郁而终的陈寅恪毕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起来,比起樊静文这种只需埋头单干份内任务的工作,唐济渊的这个领会传统的心理变化,很早就“得益”于毕业后的那次关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