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长孙皇后的寝宫。
时间已晚,夜幕开始降临,星光洒遍,晚风吹拂人面,像淘气的孩子轻轻抚摸,处理完政事的李世民再次来到长孙皇后这里,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长孙皇后的心情很不美妙,作为一个妻控主义者,李世民放弃了后宫里一片花草,专心陪伴着皇后,期待她能够开朗起来。
自从李承乾赶赴江南之后,长孙皇后就彻夜担心,江南的形势如何,她很清楚,虽然身处后宫不得干政,但是有什么事情,李世民还是会跟她讲的,当然,是有选择的选择好的一面来说,但是,这已经让这位一国之母快要抓狂了。
作为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李承乾实在是得到了她的万分宠爱,而这一次,是他第一次离京,第一次处理政事,但是,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很危险。
不止一次长孙皇后想要把李承乾给招回来,但是她毕竟是一国之母,不能只像升斗小民一样只考虑自己自家的感受,大唐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太子!理智战胜了感性,她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心里默默期盼自己孩子安全的返回。
身为帝王之子,虽然从出生时开始就被荣耀环绕,但是也背负着同等重量的责任,特别是李承乾还是大唐储君,一国太子,他的身份不容许他退缩,他必须向他的父皇,向朝廷百官,向天下万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只有这样,他太子的身份才会稳定,才不会出现兄弟阋墙的场面。
但是理解归理解,这并不能消除一个母亲对自己独身在外孩子的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到底,去除皇后的光环,她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母亲而已。
李世民当然可以感受到长孙皇后的心情,虽然没有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地步,但是还是明显感觉到她情绪的低落。最大的变化就是这一个月来,虽说他是天天来这立政殿报到,但是却一直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如果李世民知道后世流传的一则男女间的小故事,那么他一定会由衷的感叹自己一句,实在qín_shòu不如啊!
“启禀皇上,刚苏州刺史府送来一份奏章。”
王德王公公快步走动,声音很响,李世民赶紧正襟危坐,一派君子,只是长孙皇后的脸上想涂抹了一层胭脂,看上去妩媚非常,发髻有些蓬乱。
王德默默的低头,这时候身为太监,他是一个瞎子,什么也没看见。
双手捧着一份奏折,那是刚才刚刚才传送过来的,看署名是苏州刺史府的标记,但是现在是谁在那里充当刺史王德很清楚,也知道这事儿决不能拖拉得赶快上报,所以才会在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过着二人小世界时打扰。特意走动较大声音,果然,自己还是做对了。
李世民接过那份奏折,不用拆开,就知道这书写之人正是李承乾本人。
自从离开长安到苏州后,这还是李承乾第一次亲自书写的奏章,以前都是他人代笔或是直接由暗线传回,这一次承乾这孩子这么正式的送来一封奏折,说实话,李世民还是非常紧张的。
当初他之所以让李承乾独自一人去解决江南的事情,主要还是那时江南的灾情还不是特别严重,尽管出现了灾民暴动的行为,但也是极少数的,人数非常少,没有什么威胁,所以他才放心的利用这件事来对李承乾进行磨练。
可是,就算他是人间帝王一言九鼎,但是还是不能预感事件的变化,江南突然陷入危机,灾荒急剧扩大,而且让人更为担心的是,蝗灾,出现了!
那可是蝗灾啊,绝对不比瘟疫来的轻松,那是一群强盗,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现在,那里就只有一个李承乾,而朝廷的救援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搁浅,现在不单是苏州的问题了,还有江南道其它地方的救援,到底物质该如何分配,该怎么进行救灾,这已经不能按照之前所商定的那样了,所以苏州短时间内不可能依靠朝廷的救济。
想到这个情况,李世民就一阵皱眉,手中拿着李承乾呈送过来的奏折,很是为难。
早在王德说是苏州呈上的折子,长孙皇后就已经激动的站了起来,可是见到李世民迟迟不肯拆开,很不满的哼了一声。
李世民有点尴尬,忙打开奏折细看了起来,开始时眉头紧皱,接着舒展,最后脸上已是一片笑颜。
长孙皇后实在好奇这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能让一国之君出现这么多的表情,这可真算的上是见稀罕事儿了,要知道李世民心理素质及其过硬,一般是泰山压顶不变色的人物,今天这是怎么了?
“观音婢,你看看!”
看到长孙皇后急切的摸样,李世民一阵好笑,他的皇后还是那样像个少女摸样,这样真好!忙将手中的奏折递给了长孙皇后。
这份奏折是李承乾亲笔所写,长孙皇后一眼就可以认出来,在这封奏折里,李承乾首先描述了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粮食吃完蝗虫泛滥,整个江南道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李承乾还将血盟的出现详细说了,谈到了他们剿贼的经历。看到这里,长孙皇后向李世民一样,都在为李承乾的境况担心。
接着往下看,看到了李承乾些着他是如何安定人心,如何让城内的富人们将自家的粮食拿出来,长孙皇后莞尔一笑,这孩子还真会想办法,那些人家肯定心里很郁闷,不过她对此好不关心,她只看到了这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