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那边,有我。”

听闻小姑说了这么一句话,刘兰芝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好多。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到自己肩膀的小姑,却觉得自己面临的困境在她眼里似乎什么也不是。

…………………………

因为淑清发现了,最近娘亲的眼睛经常围着秦家姐姐打转。

不由得心惊:“东家有好女,自名秦罗敷”这一句话淑清印象很深,当年还暗自嘲笑古人也爱跟风取名。那秦罗敷明明是典故“罗敷有夫”(出自《陌上桑》)的女主角,怎地从西汉穿越到东汉!

现在想想,就好比现代人姓王取名建国一样,是个重名而已。

罗敷在古代就是代表了貌美的女子。

而焦家东边秦罗敷的姐姐,秦家大娘子,原先是焦母给二哥看好的媳妇人选。这事儿,焦淑清还记得清清楚楚。如今焦母不会是见秦家姐姐已经嫁人,便打起了妹妹的注意吧?

淑清,你真相了。

焦母确实意动。

为了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淑清决定主动出击,击碎焦母的盘算。

那么,焦淑清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呢?

那就得感谢东汉的选官制度。

它不是科举制。

是举荐制哒!

高主簿月前已升为功曹,据说有意举荐焦仲卿为主簿。

按照焦淑清看来,这的确很有可能,一来是焦仲卿做事认真颇得重视;二来是有方子的买卖在,高功曹把焦仲卿看作了“自己人”。

可是怎样才能在恰当的时机打消焦母的念头呢?

淑清纠结于,是自己开口、还是点拨二哥去和娘亲说。

思来想去,淑清觉得二哥够二,情商实在是令人担忧,估计会弄巧成拙搞砸了这事儿,还是自己开口比较稳妥。

反正焦家的人都知道自己早慧,再超前一点,也不至于太过吃惊。

焦淑清打定主意,便在某夜哺食后,端着一盆热水去了焦母的屋子里。

“阿娘,我给你打来热水,泡泡脚、解解乏。”

焦母笑眯了眼睛:“可沉了吧?快放下。”

“不沉,阿娘,你说咱们家屋子也起好了,剩下的金银还尽够,是不是该添置些田地?”这一份的金银,除了淑清,焦家别的人都不好意思开口取用——真是一户和睦的人家。

焦母把淑清拉到身边胡床上坐下:“淑娘,你虽然是女子,可是能耐一点也不比男儿差。娘怀着你的时候啊,就梦见一轮满月,当时就有游方士说,娘肚子里的这个,必定有出息。”

焦淑清听得大汗:游方士说的这番话估计是搞批发的,是不是他们出师门前的必修课?怎么见人就说有出息、有造化?

淑清连忙把话题带回原路上:“娘,我哪里是有出息的,要我说,二哥才是个有造化的。听说高主簿升了功曹,现在琢磨着让二哥顶了主簿的缺呢。”

焦母这信息没有淑清灵通,乍一听闻、喜笑颜开:“真的?高主簿,不,高功曹真这么说?”

“那还能有假?娘,你看二哥又聪明又孝顺、大哥又勤劳又实诚,娘,您的福气,还在后头呢。”淑清的话甜进了焦母的心坎里。

焦母大笑:“娘倒不指望有多大的福气,就希望你大哥、二哥多子多福、我们淑娘早日寻得好人家。”

淑清却是完全没有被打趣的羞涩:“娘,我的事还不着急,大哥二哥肯定子孙满堂。您看,大嫂这不是又怀上了?”

“你大哥我是不操心了,可是你二哥成亲两年,膝下还是……唉……”焦母说到二儿子的子嗣问题,就变得愁眉苦脸。

淑清揽住焦母的胳膊:“阿娘啊,您都忘记了大嫂可是和大哥成亲四个年头才盼来了小虎子?二哥他们才两年,您急什么?”

“我能不急吗?淑娘,你说,会不会是刘氏的身子骨不行啊?”焦母终于说出憋在心里很久的疑问。

“不能够啊,娘,你想啊,刘家也是从小娇养二嫂的,二嫂不愁吃不愁喝,身子骨指定不会差。再说了,二嫂往日里头疼脑热的都没有,像是那身子不好的人吗?”

焦母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着哪,不然,我可要真后悔给你哥娶了她刘氏了。你看,隔壁秦家的姑娘多好啊,出门子一年就有喜了。我看秦家姐妹都长了一副宜男相。”焦母絮絮叨叨,竟然忘记面前的女儿才多大,就扯这些个。

淑清哭笑不得:原来阿娘还真的打起了秦家姑娘的主意。

“阿娘,可少添乱吧。秦家二姐姐可是个心大的。莫说二哥已经成亲了,她绝对不会做妾,就算二哥未娶妻,也不在秦二姐姐的考虑范围。”

焦母自认为儿子很优秀,怎知道女儿嘴里说出来的意思是,她秦罗敷还看不上自己儿子:“淑娘,你咋知道?可别胡说。我平日里看着那秦家二姑娘圆脸细腰、肤白貌美、说话也细声细气,不像是个心气儿高的啊。”

淑清给焦母按起了胳膊:“阿娘,人家有青云之志也不会到处嚷嚷啊。无非是上次说到思娘和县令家的三公子定了亲事,秦家伯娘透出口风,觉得秦家二姐姐不比思娘逊色,也得找个不逊于此的人家才是。”

焦母闻言大感失望:“这秦家,不过是小户而已,倒是心不小。”

“娘,旁人家如何,有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二哥现在可是主簿的热门人选,难保没有人眼红的,说起家里的风气。这关头,还是小心行事吧。二嫂早早晚晚都是会怀上的。”


状态提示:第十二章 倒v--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