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都市现代>最佳娱乐时代>第503章 竖锯的争论

首映结束了,影迷们似乎意犹未尽,不少人出了剧院,站在门口不想走,特别是那些一起来看电影的人,还喜欢趁着人多凑在一起讨论。

胖子站在台阶上,喝着新买的肥宅快乐水,不停擦着额头上的冷汗,似乎还没有从影片结尾的震撼加惊吓中摆脱出来:“这片子拍的太厉害了,把所有人都骗了啊!”

罗西基冷不丁接话:“骗的漂亮!我喜欢被这样精彩的片子骗!一年能骗上十几二十次,那才叫爽。”

本特纳说道:“这片子,估计再过二十年我也不会忘,特别是结局。”

黑瘦黑瘦的拉丁小子没有说话,只是翘起了一根大拇指。

牛比的导演,牛比的编剧,牛比的电影公司,绝对是神转折的结尾。

这部恐怖片确实出人预料的精彩,看那些离开的观众脸上的表情也能知道这点。

时间不早,几个人结伴离开,一直到午夜十二点,罗西基才回到位于帕萨迪纳的家中。

但他没有立即睡觉,反而兴致勃勃的登陆奈飞分享。

“刚看了《电锯惊魂》首映,这片子太吓人了,影院里不少人吓得浑身发抖,我看到有人吓哭了。片子非常精彩,结局很惊人,看完这样一部片没,美美的睡一觉,再做几个噩梦,快乐!幸福!完美!”

发出微信息,稍微等了一会,罗西基刷新一下网页,发现下面竟然有不少好友点赞,还有人在问影片的事。

这带给他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以前看过电影,只能跟三五个好友说说,顶多上网站上发一点评论,现在呢?不但能及时发出信息,还能亲眼见到无数围观群众。

太爽了!

爽到罗西基每隔几分钟就过来刷新一下,想看看朋友圈内是不是又有新的评论,一会不看心就痒痒,就像使用这种能够快速分享的互联网社交工具能叫人上瘾一般。

罗西基也有这种感觉,现实中的朋友和同事,网络上认识的网友,全都在他的好友名单上面,每天不上来看看,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好像生活已经离不开奈飞分享了。

再刷新一次,发现朋友圈里面有一位今晚没在一起的好友也发了与《电锯惊魂》相关的信息。

“《电锯惊魂》,如果你喜欢恐怖片的话,强烈建议你去看看这部电影,那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罗西基立即给他点了赞。

社交媒体的自发性宣传,虽然远远比不上传统的媒体,但也开始发挥作用了。

周五,《电锯惊魂》在北美2620家影院中全面上映,但排片率不算高,只有不到3200块银幕,绝大多数连锁影厅都是单影厅放映。

一百五十万美元制片成本的b级恐怖片,院线方有疑虑很正常,能投入这么多资源,使馆影业的发行工作非常到位,沙海娱乐的品牌效应也不无作用。

当然,最重要的因素,使馆影业在宣传上面的投入较高。

没有宣传,哪里来的电影大卖,院线方看得很清楚。

北美上映的第一天,罗南就收到了捷报,《电锯惊魂》在2620家影院拿下了795万美元!

与之相对应的,《电锯惊魂》的口碑迅速扩散。

虽然不像主流商业大片那样能人尽皆知,口口相传的效应却是最能带动其他人购票的方式,很多恐怖片爱好者或从朋友、或从同事、或从亲人口中得知这部影片的信息,然后走入影院,绝大部分都会得到满足,再次向自己周边扩散……

这种从相对信任的人口里得知的消息,流传速度确实比较慢,对人的实际购票刺激,却远远超过媒体上面的炒作。

一部不错的影片,即便是有适当的宣传,观众口碑往往也需要时间来发酵,像《电锯惊魂》这种宣发规模有限的电影更是如此,经过周五一天的上映,以及口口相传的传播之后,再加上周末休假必然带来的连锁效应,从第二天点映的周六开始,这部影片在全美院线的上座率有明显提升。

由于影片在市场方面非常有针对性,《电锯惊魂》周六上午的上座率,已经堪比周五晚上的黄金时段,到了周六下午,坐在放映《电锯惊魂》影厅里的观众继续增加。

这显著提高了《电锯惊魂》的上座率,而且能被其他人口中的话吸引,走进来观影的人,绝大多数也都是恐怖片爱好者,他们看过影片往往感觉极其满意,然后再向周围的人推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自发式的口碑效应,正是在这种循环中体现出来的。

况且,使馆影业还有口碑营销,一点好消息恨不得炒到全世界都知道。

有一个略显夸张的消息被媒体曝出,有人在观看《电锯惊魂》时被吓昏了!

这对于恐怖片不是坏事,使馆影业宣传部门立即跟进这一新闻,特别是迅捷的互联网宣传部,立即让人推动网络宣传,这一消息很快在互联网上散播的到处都是。

一部能吓昏人的恐怖片,对于恐怖片爱好者们可谓魅力无穷!

与此同时,使馆影业的宣传部门在互联网上精心策划了另一场攻势,关于“竖锯”正义与邪恶的争论。

有人喜欢竖锯,认为竖锯给人的是一场考验,通过人性与心灵的拷问,就能获得新生。

更多人认为竖锯是举起正义大牌行邪恶之事的恶徒,他没有任何权力去拷问他人。

两派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奈飞的社交网站,不断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了巨


状态提示:第503章 竖锯的争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