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以战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口、土地、钱粮,这些战后的潜在利益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只参战却没有得到利益,那这一仗等于白打。周瑜就是明白这个道理才给孙权加兵,好方便他争取更多利益,至少也为平均分配打下基础,不会在谈判桌上落下口实低人一等。
孙权离了南烨帅帐之后便问鲁肃道:“公瑾派兵之时可有何嘱托?”
鲁肃答道:“都督让我转告主公,若攻城之时三家不能合力,不妨分兵去取别处。”
孙权闻言点了点头,攻城战最不好打,先冲的都是炮灰。三家人马各有私心极难合力,不如留一家在此牵制曹军,另外两家分取别处,谁打下的地盘归谁,这样还公平些。
刘备回到营中酒意未退,脸上笑开了花。今日这一仗打得痛快,俘虏曹军士卒是小,战后收获比孙权还大,才是真正让刘备高兴的事。从赤壁之战开始,孙、刘两家便是一面合作,一面竞争。因为刘备底子薄,地盘小,明争暗斗之中输多赢少,不过今日却彻底胜了孙权一筹。这一方面是因为孙权之前损兵折将,二是因为刘备与南烨关系较好,这才占了上风。
诸葛亮知道刘备是那种就算自己吃亏也不愿失了大义名分的人,而且与南烨交往毫不提防,十分信任南烨为人。按照刘备性情,只要南烨不先动手,刘备是绝不会先动南烨背负恩将仇报之名的。
诸葛亮对于刘备不攻南烨的做法十分支持,反正短期内打也打不过。可是对于刘备不防南烨这一点,诸葛亮便不敢苟同了。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盟友关系就如同手纸一样薄弱。此时诸葛亮见刘备又在念南烨的好处,忍不住敲打道:“主公与国师交厚,能同心抗曹固然是好。可主公若心怀天下,早晚要与国师一战,当以对孙仲谋之心对国师才是。”
刘备闻言沉默不语,关羽、张飞心中虽如扎了根刺一般难受,可也知道诸葛亮所言不错,并未出言反驳。没想到刘封却为南烨抱不平道:“孙权岂能与国师相提并论!我以为国师与父亲亦是真心相交,并无谋害之意。”
刘封所言何尝不是刘、关、张三人所希望的?想当年征讨黄巾时,南烨在刘备军中的地位可比现在的诸葛亮。那时双方建立的深厚情谊是诸葛亮所不能理解的。刘备朝刘封笑问道:“国师心意,我儿何以知之?”
听刘备问起,刘封便将阵上黄叙救了自己性命之事讲了出来,关平也在一旁添油加醋。最后刘封道:“国师若有意相害,黄叙便该去杀曹彰,而非救我。”
刘备听完刘封所言若有所思想了片刻,而后哈哈大笑道:“若要旁人以诚相待,我等便该诚心待人。我以诚心待国师,国师必不害我!孔明先生日后勿要多疑!”
诸葛亮还想再劝,却被张飞大笑打断道:“兄长所言正合俺意!若真有一日战阵相遇,俺便与典洪飞、赵子龙一较高下,绝不留情。但只要一日为盟,我等便该诚心待之。”
关羽也笑道:“来日之事自有来日之法,如今强敌当前,还当齐心合力才是。”
诸葛亮闻听三人之言不由暗叹一声,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都是十分难得的人格魅力。如今看来,南烨身上的人格魅力同样不小,难怪能令天下人折服。诸葛亮不由暗想,若两家一直互不相攻,这天下又会是如何景象?
在诸葛亮看来,如今的天下格局有些像是春秋战国。南烨在西就好比强秦,余下三方要么合纵对抗南烨,要么连横借南烨之手强大自身,如此才是王道。可是由于南烨一直不主动进攻他人的宗旨和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孙、曹、刘三家都把南烨排除在争斗之外,都想着并吞其他两家之后再与南烨决战。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大局的。可是让孙、曹、刘三家真心联合抵抗南烨更不可能。诸葛亮开始考虑是不是要用连横之法来对待刘备与南烨的关系了。
城外的三路诸侯各有心思,城中的李儒、曹彰等人也齐聚帅帐。此时曹彰早已没了先前的锐气,如同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一言不发,他心中万分后悔此次私自离城之举。虽说李儒碍于曹彰身份并没有责备他,更没有动用军法,可是这却让曹彰更加难受,恨不得李儒打他一顿才好。
李儒看着帐中众将一个个都像曹彰一样垂头丧气,不由眉头紧皱。城中的兵马损失了三分之一,确实是个沉重的打击。可是李儒更害怕的是剩下的三分之二人马也士气全失,那这城就没法守了。
意识到提升士气是此时关键,李儒忽然心生一计道:“今夜有细作来报,孙权营中又添军马。吴兵远来,必须先挫其锐气。今夜谁敢出城破敌?”
夏侯德闻听李儒欲派兵出城,当时吓了一跳,看向李儒道:“日间一战损兵折将士卒丧胆,如今孙权增兵,军势更胜白日,我等如何可敌?”
李儒笑道:“兵者诡道也!城下三家人马日间得胜,正是松懈之时,孙权兵到,更加有恃无恐,岂会料到我等今夜袭营?孙权不防,正是我等用兵之时。夏侯将军都以为我等不该今夜出城,孙权又岂会料到我有此计?”
夏侯德闻言眼前一亮,请战道:“我愿统兵五千前去劫营,挫其锐气。”
话音刚落便听帐下一人开口道:“只须百骑,便可破敌,何必五千?”
殿中众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