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1908远东狂人>第1117章 奇怪战争与国际局势(上)
政府和法国政府的选择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这两国政府都非常担心向中国宣战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一旦激怒了中国,可以想象,已经中东战争中显示出强大攻击力的中国装甲部队将长驱直入苏联本土纵深地带,而法国的远东殖民地也将变成中国陆军积累热带地区战争经验的好地方。

所以,中国是否与德国、意大利、日本缔结军事同盟条约,这个假设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的中国,已经是世界战略中为重要的一个“变量”,中国如果加入轴心国集团的话,那么英国、法国、苏联不仅会这场全球战争中战败,而且很可能亡国,这绝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实际上,不仅德国、意大利、日本正极力拉拢中国参加他们的战争集团,就连法国、苏联也试图劝说英国快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避免将中国推向轴心国集团,如果必要的话,英国完全应该放弃所有的亚洲殖民地利益,让亚洲**,以至少换取这场全球战争中亚洲的“中立”。

中国是这场全球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但并不是唯一的“变量”,实际上现的国际战略中还存着另外一个“变量”,这个“变量”就是美国,美国的工业是世界第一,国力也是世界第一,这样一个国家,无论是谁都不敢无视它的存,鉴于美国加入轴心国集团的可能性很低,那么,也就可以理解英国政府的心急火燎了,现的英国政府,之所以还硬着头皮同时欧洲和亚洲进行战争,就是为了等待美国政府立场的转变,实际上,4月底英国首相邱吉尔先生之所以秘密访问美国,就是为了劝说美国政府加入《伦敦共同防御条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据说,仅仅是据说,英国政府和议院授权首相先生,他认为必要的情况之下向美国做出“足以令美国政府满意的战略让步”,其中的一些条件据说就是将英国加勒彼海地区的属地割让给美国,而且据说苏伊士运河的利益转让问题也这个“战略让步”计划之中,所有的战略让步只是为了换取美国总统先生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美国将很快加入战争,并站英国一边与敌国作战。

但是,英国首相空手而回,没有带回任何美国政府的承诺,仅仅只是带回了一批美国政府转交的旧式驱逐舰,以防备那些正活跃大西洋和地中海上的德国潜艇,但是,那些德国潜艇与日本潜艇一样,都从中国潜艇设计中得到了灵感,它们的性能先进,攻击力强大,已不是这些美国旧式驱逐舰可以应付的,所以,英国首相先生的访美行动实际上是一无所获,没有改变英国的战略劣势,仅靠那些美国志愿作战人员,英国是不能赢得战争胜利的。

面对棘手的“奇怪战争”态势,英国政府极力催促盟友向中国宣战,以减轻它所受到的强大压力,这种形势之下,英国政府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

第一个重要决定是加大对苏联的援助力度,并为此开辟了北极航线,试图将多的先进飞机和坦克运往苏联,并让苏联军队部署到西伯利亚和高加地区,从那里发动对中国的攻击,但是问题于,面对德国的潜艇战,英国政府对本**事物资的供应都感到力不从心,又怎么可能拿出足够的物资满足苏联的胃口呢?重要的是,现的苏联政府,对于东欧的兴趣要远大于对亚洲和中东的兴趣,“波罗的海三国危机”或许可以作为苏联政府战略侧重点的重要参考,就德法战争进行的关键时候,苏联政府突然向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发出了外交照会,要求这三个国家允许苏联军队进驻,以“协助该国对抗德国的侵略”。

英国政府做出的第二重大决定相对第一个决定而言是比较容易的,这个决定就是暂时不向法国战场派遣英国陆军部队,而理由也是充分的,现的英国陆军正陷中东战场上,与中国陆军杀得昏天黑地,根本抽不出足够兵力投入法国战场去对抗德国的装甲部队,虽然这确实也是事实,但是英国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却是为了敦促法国向中国宣战,出动法国远东的殖民军,进攻中国的南方省份,比如说云南、广西,以此迫使中国主动求和。

必须承认,英国政府的这两个决定是非常荒唐的,就连英国政治评论家也认为,英国政府的这两个决定都是“神经错乱之下的呓语”,法国和苏联如果真有那个胆量去挑战那数百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国陆军的话,它们或许早就跟着英国向中国宣战了,哪里还会出现什么“奇怪战争”的局面呢?

相反,如果英国不能快抽出兵力支援法国盟友的话,那么法国很可能马上就会战败,这不是英国记者们的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就德法战争开始之后,德国陆军就迅速横扫了低地国家,并入侵了法国东北地区,开战不到半个月,德国陆军就已兵临巴黎,法国政府一面宣布迁都波尔多,一面派人向德国乞和,而德国陆军也很轻松的占领了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的巴黎。

巴黎是4月底陷落的,实际上,如果不是德**队为了解决马其诺防线的话,巴黎的陷落会早的,许多法国政客和英国记者看来,法国首都之所以这么快就陷落德军手中,这完全是因为英国政府那个荒唐的不派军队登陆法国的决定,虽然也有军事家认为,就以英国本土的那些非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而言,也是很难抵挡住德**队的猛烈攻势的,德军的基本战术与中国陆军印度战场和


状态提示:第1117章 奇怪战争与国际局势(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