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1908远东狂人>第934章 1918年

【2345xs.cc 2345小说网】【供精彩。

第934章1918年

公元1918年,对于欧洲人而言,这个年份仍旧与“战争和饥饿”划上了等号,一边是欧洲西线的战事,一边是蔓延整个欧洲的饥荒和瘟疫,这个时期的欧洲,仿佛遭到了诅咒,裹胁着饥饿而来的是那场让人胆战心惊的“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这场爆发于美国兵营并很快蔓延到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瘟疫几乎使欧洲的战争停下来,但是也仅仅只是“几乎”,虽然短短一周之内,英国的伦敦就有一万八千人因为瘟疫而死去,以致于伦敦的棺材不够使用,但是这丝毫不能动摇英国政府继续战争的信念,战争时期,无论是军人的阵亡数字还是平民的死亡数字,对于政客而言仅仅只是数字,它不代表胜利,代表胜利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德国的无条件投降。

可是问题于,既然英国政府都有足够的信心坚持战争,那么,为什么德国政府就不能拥有足够的胜利信心呢?

对于德国而言,1918年的春天就像东普鲁士的农田一样充满了希望,是对战争胜利的希望,因为就1918年的春天,苏维埃俄国政府与德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一份被称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的和平协议,而根据这份条件苛刻的和平协议,德国不仅立即拥有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而且也拥有了波兰、芬兰、乌克兰、高加等地区的领土和人口,而相应的,俄国则失去了以上这些地区的领土和人口,并立即退出了这场似乎看不见头的欧洲战争。

得到了土地,得到了劳动力,德国政府信心十足,决心继续向西线的协约**队发动全面进攻,天空是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呼啸,地面是坦克与步兵的步步推进,立体战争面前,所有的参战国都几乎将血流,为了应付越来越惊人的军事开支和政府赤字,各参战国都开始实行紧急经济措施,一方面是贬值本国纸钞的币值和信用,另一方面则是拿出国库中的黄金和白银去向那些没有参与欧洲战争的中立国购买各种急需的战争物资,甚至是劳动力,这种经济背景之下,参战国的平民生活加艰辛,面包和奶油几乎从餐桌上完全消失了,就连用来喂养牲口的燕麦也成了平民餐桌上难得一见的美食。

协约国因为控制着海洋,平民的生活尚且可以维持,但是同盟国平民的生活就变得非常痛苦了,虽然德国的宣传机器总是宣传《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将给德国带来的美好生活,可是,至少1918年夏季结束之前,乌克兰平原的小麦是不会运回德国的,而高加地区的石油也不可能改变德**队燃料极度匮乏的处境,因为没有足够的火车,也没有足够的船只,仅有的火车和船只也必须优先保证西线军队所需物资的调动,至于民用物资,基本上只能依靠人民自己想办法了。

协约国的人民呼吁和平,同盟国的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为强烈,虽然战时体制下这些和平的呼声非常虚弱,可是谁也不能否认,当所有的平民都开始向往和平的时候,政客们对战争情绪的任何煽动方式都将失去效果。

也正是这种背景之下,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于1918年初提出了他的那个“十四点纲领”,要求欧洲交战各国立即停止战争,并缔结没有苛刻条件的和平条约,而且按照自决原则重划分欧洲版图,从而奠定未来几百年的欧洲和平的基础。

但是,美国的提议并没有立即得到响应,尤其是当德国与苏俄缔结《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之后,协约国集团的所有参战国突然意识到了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德国的贪婪胃口并没有因为这场陷入泥淖的欧洲战争而有一丝一毫的减弱,相反,随着从俄国夺取大片领土的胜利,德国人似乎又看到了战胜协约国的希望,于是,德国政客们“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的口号声中,许多德国人还是对和平的憧憬中选择了继续战争,虽然同时,德国的许多平民也从俄国的苏维埃革命中看到了另一条道路,但是至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签订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德国人对于美国总统的“十四点纲领”是不屑一顾的。

为了快迫使法国屈服,德**队距离巴黎不远的阵地上架起了一种超级大炮,这种拥有三十多公尺长炮管的列车炮可以将重型炮弹发射到一百公里之外,因为专门被用来炮击巴黎并制造恐慌,因此被称为“巴黎大炮”。

但是“巴黎大炮”并没有摧毁法国人的抵抗精神,法国仍战斗,英国也仍战斗,美**队是源源而来,欧洲大陆与盟友并肩作战,当然,与美**队一起来到欧洲的还有流感,这场流感不仅席卷了欧洲,而且也蔓延到了世界所有与战争地区有直接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就连遥远的亚洲也不例外。

作为应对措施,“西班牙流感”爆发初期,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就已做好了防疫措施,虽然并未完全阻止流感蔓延,但是无疑降低了感染人数,终避免使工业和经济遭到瘟疫的毁灭性破坏。

但是,亚洲地区1918年引人注目的不是远离欧洲战火和瘟疫,而是几件关系重大的国际事务:

首先,《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签订之后几天,中国与苏维埃俄国政府也签订了一份条约,这份条约是关于两国之间边界重划分问题的,因为是彼得格勒塔夫利达宫和北京外务部所地西总布胡同同时签署,因此,该条约被称为《


状态提示:第934章 1918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