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玄幻奇幻>人生智慧经典圆觉经的故事>第七十四章:不能知觉终于一无所知

佛主接着说:阿难,譬如有人疲倦了就睡觉,睡熟了就会醒。

看过的东西便会记得,记忆不起便是遗忘,这就叫做颠倒。(正反两面或矛盾)

这些意想的生起、记住、忘记、消逝的矛盾性状,都是思虑集聚所致,只是它们之间相续相继,不相逾越,这就是意知根。(大脑的意识细胞)

佛主说:大脑的意识意细胞和它的烦劳活动,大都是视觉通过神经系统到大脑细胞的(心识)认识,自然凝视已久活动发花的状况。

认知的意思在出现和消亡两种状态之中活动,就集聚汲取了种种意想思虑,这些意念、思虑是前述眼、耳、鼻、舌、身及其相对客观世界等反映过后,留影于意认知意识知之中,而为记忆存储的。

此记忆在脑细胞中,消失、出现等等流荡无有止息的大脑中活动,这就是认识外部世界的觉知的本性。

这个大脑细胞感觉知晓得本性,离开了睡醒和生灭两种状态,就没有自己依托的本性。

佛主说:那么,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感觉知识的根本,既不是从睡和醒中产生,也不是从生灭中产生,既不是从认知意识细胞里产生,也不是从空间中无中生有。

为什么呢?如果它是从醒这里产生,睡眠随之就没有了,那么,什么是睡眠呢?

如果它在生之中产生,那么就没有灭,这时,什么东西会灭呢?

如果它从灭这里产生,那生也就灭逝了,有谁能够知觉到生呢?

如果它是从认知的意识细胞里产生,那么睡、醒两种性状随身体的感觉存在,离开了睡和醒,这个认知意识细胞的知觉,只是如空花一般,就没有实际存在。

如果它是从空间无中产生,这个知觉自然就是空无所有,认知意识细胞怎么能够涉入大脑呢?

佛主说:所以应当知道,产生的意识只是虚假和荒谬的,既不是前因后果,也不具备客观永恒本性。

阿难,你看见这只陀林中的树木和泉水等等,这是什么意思?

这都是由外界客观事物由膜而在脑细胞中反应的眼见,再反过来想:还是由眼见而生出带有颜色形状的物体?

阿难,如果是由眼里大脑细胞生出景象,那么,眼见到空,就没有景象,景象就应当消失。景象消逝灭去,表明一切都没有了,既然没有了一切景象,怎么能表明那个空无的形状气质!

空间空气状态也是同样情形。如果是由景象生出眼中景色,那么,看到空间气体状态就是没有景色,眼见也就消失灭尽了,眼见灭尽了就是一切都没有,怎麽能够明辨那无有的空间和景色呢?

所以应当知道,眼见和景色、气体空间,都是运动变化的,也就是说,景色与眼见这两处只是变化的一闪而过的,既不是因果,也不是永恒的。

阿难,你听到这祇陀园里,击鼓吃饭,敲钟集合,钟鼓的声音前后相续绵延不绝,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情形,声音是通过空气的震动向耳朵这里传来,还是耳朵向声音靠去?

为什么这里的一千二百五十个沙门一听到钟声都来吃饭呢?

你听到鼓声,你的耳朵已经往击鼓的地方去了,那么,当钟声和鼓声一齐响起时,干扰你不能同时听到它们,更不用说能够同时听到象、马、牛、羊等的声音。如果没有声音和听闻的一来一往,也就没有了听闻。

阿难,如果这就像我在陀林对你说我去城里化缘乞食,之后陀林里就没有我,这个声音一定只会传到阿难的耳朵这里,目腱连、迦叶不会同时听到这个声音,但是如果你的耳朵是向声音那听过去,这就像我还是在陀林,城里并没有我。

所以应当知道,听闻和声音都在空气中,没有安住的处所,这就是说,听和声这两处只是运动变化的,既不是因缘和合,也不具备永恒的本性。

阿难,你嗅闻到这个炉中烧的檀香,如果再烧上一炉,它的香味就会弥漫在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内,人们都能够同时闻到香味,这是什么意思?

香味是从檀木里生出来的,还是从你的鼻子里生出来的,或者是从无形状的空间里生出来的?

阿难,如果香味从你鼻子里生出来,那么依鼻而出,香味就应当在鼻子里,然而鼻子不是檀木,它怎么会有檀香味呢?

如果说是你闻到了香味,香味就应当从外面进入鼻子,然而是你的鼻子里有香味,说你是闻到香味就不对了。

如果说香味从气体空间里生出,那么,无固体的空间是恒常不变的,香味也应当是常在的,为什么又要用鼎炉来燃烧檀木以使它产生香味呢?

如果香味从檀木里生出,那么,香味是因为燃木成烟,鼻子才闻到的,而那朦胧的烟气在空中缭绕但并没有多远,这室罗筏城方圆四十里内怎么都能闻到呢?

所以,应当知道,香味、鼻子、嗅闻,它们都是短暂出现的。

这就是说,嗅闻和香味这两处只是临时的,既不是因缘,也不具备永恒。

阿难,你每天两次拿着饭钵来吃饭,不时能吃到酥酪、醍醐这些美味食物。这是什么意思?

这些美味是从空气中生出,还是从舌头上生出,亦或是从食物中生出?

阿难,如果这些美味从你的舌头上生出,通过神经传导你的大脑中枢系统,而你的口里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头这时只有酥酪的味道,如果这时再吃到黑石蜜,酥酪味应当不会


状态提示:第七十四章:不能知觉终于一无所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