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妃见到后爱不释手,但知道赵祯不喜欢后妃和大臣来往、干预朝政,只是偷偷赏玩。
可没曾想有一天赵祯突然到来,张贵妃来不及藏好定州红瓷,被赵祯给发现了。
赵祯一看自然是大怒,生气地问:“安得此物?”
张贵妃见得赵祯大怒,也不敢隐瞒,只得可怜兮兮的如实供出了王拱辰。
赵祯听说后更加生气了,怒吼道:“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礼物,你怎么就是不听!”
他不但是嘴上说说,而且还抄起柱斧(宋朝皇帝经常拿在手上的一种装饰品,类似玉如意,前文说过,赵匡胤有可能就是被这玩意给砍死的),一下子把珍贵的瓷器给砸碎了。
张贵妃见赵祯如此生气,自然是一脸愧色,连忙下跪请罪,王拱辰自然也没有被调回。
可是,此事后,在赵祯的严厉训斥下,就算张贵妃宣扬自己绝不收礼,还是有许多人想破脑袋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就连出身名门、位高权重的名臣文彦博也不能免俗。
因为张贵妃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年相识,文彦博想借张贵妃之力拜相,就费尽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献给张贵妃。
张贵妃大喜,用这灯笼锦做成了一件华丽的礼服,并在上元佳节宫廷大宴时穿上,一时艳惊四座,连赵祯都频频注目。
可是,当赵祯听说这匹灯笼锦是文彦博所献后,就算宴会上人多嘴杂,易惹是非,赵祯还是顿时沉下脸来,给了张贵妃一个大大的难堪。
当然,身为帝王,又身为男人,赵祯还是很注意分寸的,要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斩断和所有人的人情往来,不大现实,也没有必要。
所以王拱辰献上定州红瓷,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彦博献上灯笼锦,赵祯只是给点儿脸色。
关键在于,王拱辰是因为反对朝廷新法、且恶意陷害朝臣而被贬的,这种人绝对不能轻易赦免,所以赵祯态度强硬。
而文彦博和张贵妃毕竟算是世交,互相有点人情往来,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一个是后妃,一个是朝廷重臣,并且是呼声很高、即将拜相的朝廷重臣,两人一旦勾结,很有可能操纵朝政,所以赵祯必须防患于未然。
于是,按照正常程序,赵祯仍然任命文彦博为宰相,但当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经献给张贵妃灯笼锦时,赵祯又趁机发难,将文彦博罢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们。
当然,如果赵祯只是一味强硬,总是使用家庭暴力,动手脚、甩脸子,那也算不得仁德,所以他在处理江山社稷和后宫嫔妃的关系时,还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比如当时的大宋宫廷,常常是国家流行时尚的发源地,宫中发生的大小事务不但关系到大宋的政治、军事,还关系到大宋的经济、生活。
像是金橘,这本来是江西的特产,可是因为出产地太偏远,开封府的许多人都不认识,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员献上金橘,张贵妃一吃就爱上了这口,于是京城里也都流行起了吃金橘了,金橘价格一下暴涨几十倍。
赵祯对此也不反对,还专门命人给后宫送金橘,可与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劳民伤财不同,张贵妃这也算是拉动了地方经济,算得上是一举两得了。
好在金橘也并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就算涨价几十倍还是比较低廉,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小,可是珍珠就不同了,特别是宋朝的珍珠。
要知道宋朝的珍珠,价格一般是黄金的十倍,有一年,广州有一个外国商人非法携带一批珍珠进入,被官府抓捕充公。
珍珠运到京城,赵祯带着后官嫔妃集体观赏。
张贵妃一看到硕大且无瑕的珍珠,就走不动了,看到心爱的女人如此喜欢,赵祯自然大方地将珍珠赏赐给了她。
可是其他嫔妃不干了,平时皇帝就经常赏赐一些好东西给她,现在又给她珍珠,实在太偏心了!
赵祯也怕烦,为了一碗水端平,就答应让人去集市上购买类似的珍珠,结果搞得京城的珍珠价格竟然也暴涨。
说着这么多不为别的,就是想说明,赵祯如此仁德的一个帝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而他最大的痛苦,就是没儿子。
在宋人笔记《孙公谈圃》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仁宗)晚年每遇真庙讳日,群臣拜慰,必闻上恸哭,其声甚哀。”
为何赵祯在宋真宗的忌日中,会悲恸不已,像个孩子一般流眼泪呢?
就是没儿子啊,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这就很麻烦很悲伤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赵祯称帝前后一共四十年,可以说是宋代甚至是汉唐以来的第一位仁德天子,在位期间不知道做了不少好事,看两宋名臣如云,大多出自仁宗朝,就可以明白一二。
只是,虽如此,赵祯有一项到死也不瞑目的哀恸,就是一生无子,到最后不得不在宗室之中选人作继承人,就可见他的痛苦。
后世笔记中,有人说赵祯好色,其实不然,宋仁宗从14岁即位,十五岁大婚,一生下来,过手的女人不算多,也就那么二三十个。
赵祯也不像其他帝王,专制蛮横,于是一生中被大臣几次破坏好事,比如逼迫他赶走自己心爱的女人,赵祯也都无奈听从。
并非赵祯软弱,而是他一生爱惜羽毛,对国家社稷极为上心,只要是大臣建议得对,基本上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