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买宋>第一百六十一章 制衡之道失平衡
制的地步了,主要原因,便是失去了制衡。

毕竟帝王之术,无外乎就是制衡,平衡左右,居中帷幄。

而平衡的点无非就是几块,文臣、武将、外戚、宦官,就这么几个而已。

武将就不用说了,从太祖朝开始就一直在打压,到现在已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武将世家了,就剩下一个杨家,也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男丁几乎死伤殆尽,唯一的顶梁柱杨宗保,打仗还行,朝堂算计根本斗不过那一群文官老狐狸,所以迫不得已之下,只得远离朝堂,老老实实的跑去边关统帅三镇,执掌兵权去了。

家族内部也多亏老太君还在,能文能武,活了百岁的人精,才让得那群文官们不敢轻举妄动。

可就算如此,依旧慢慢有些不顶用了,毕竟老太君越来越老,而且随着宋夏边境蠢蠢欲动,文官们已经派范仲淹去撬墙角去了,让得老太君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不知道杨家以后该何去何从。

至于外戚的话,才刚刚有个张尧佐,才一冒头,就背文官们给打下去了,包拯的唾沫星子都喷到赵祯脸上去了,他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

宦官的话,啧啧,在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一朝那真的是孙子,只能老老实实当奴才。

因为唐朝的宦官之祸太深,宦官的权势大到足以决定皇帝的废立,所以北宋一建国,就深刻的引以为戒,只要宦官敢乱政,就杀无赦,而且别说乱政了,就是发点牢骚都不行。

比如有一天,赵祯退朝后,仓猝的赶回后宫,因为他头痒的不成,所以他刚回到后宫,摘掉落落头巾后,连龙袍都没来得及脱,就喊来一名相当宠爱的太监给他梳头。

要知道这名太贱可是一贯侍奉着他的,在给赵祯梳头的这段时间,他看见赵祯怀里揣着一个东西,便好奇的问那是甚么。

赵祯答复说是谏官的奏章,宦官再次问道,说的是甚么事?

赵祯便感喟说,连月来,各地暴雨赓续,灾情严重,谏官们猜疑是皇宫内的宫女太多,阴气太重,上天处罚的原因,所以建议我得当扩充些。

这位宦官听了后,便边给仁宗梳头边古里乖僻地说,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那些大年夜大年夜臣们,哪个家里不是歌女舞女浩大,官职略微升迁,又纷繁添加,您贵为皇帝,身边只要这么几个,就说甚么阴盛,莫非只许他们欢愉,不准皇帝欢愉?

赵祯听了后,当时心里有些不快,虽然这位宦官实在帮他说话,但还是一样,心中有根刺,但还没有爆发发火。

过了一会儿,这位宦官又问赵祯,真的要遵循他们说的做吗?

赵祯说,谏官们的话,怎能不听呢?

听得赵祯这样回答,这位宦官因为天天奉皇帝惯了,感觉自己每天为皇帝梳头,所以有几分持宠的气焰,立即便赌气地说,假定真的多么,那就从我末尾裁起吧!

这话的确是在威胁赵祯了,见得一个小小的宦官竟然如此大胆,所以赵祯立即是雷霆怒,头也不梳了,急速起身,召集内侍和掌管宫籍的差役前来,然后拿着册子点名,第一个,就削了这位一贯给他梳头,还非常宠爱的太监的籍,并颁布发表从他以下的三十人,直接将他们马不停蹄的炒鱿鱼走人。

这时候已到了晚餐工夫,皇后正在焦急地等待赵祯吃饭,但赵祯却必须要这些太监宫女全数离宫之后才肯吃饭。

皇宫仓猝命人赶走了这些宦官宫女,然后飞报赵祯知道,赵祯这才回去吃完晚餐。

吃完之后,皇后才忍不住小声地的朝他问道,那位太监一贯为你梳头多年,好颇受宠爱,为何把他作为第一个遣送出宫的呢?跟何况他还是在为你说话啊。

赵祯却仍然余怒未消地说,他竟然劝我回绝大臣们的进谏,这么不知天凹地厚的奴才,是想干政吗?如何能留在我身边呢?

由此就可以看出北宋皇室对宦官的零容忍态度,毕竟前朝的宦官之祸实在是太可怕了,一直让宋朝的统治者心有余悸,片刻也不敢忘记。

像是从盛唐时期的高力士开始,唐朝就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

到了唐朝的后期,宦官甚至掌握了京城驻军的指挥权,不仅可以对各级官员随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废立皇帝。

唐昭宗李晔还为亲王时,大宦官田令孜骑马经过,李晔只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礼,而田令孜并没有任何谦虚的表示,骑马直接离开了,可见宦官权势之大。

一直到唐朝灭亡以后,宦官势力终于消亡,可惜还有人改不掉这一点。

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灭掉了后梁和前蜀以后,疯狂的信任太监,给了宦官们很大的权力,而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几乎没有任何赏赐,寒了将士们的心。

最后部队不出所料的发生了兵变,李存勖被杀。

如果是秦朝和东汉的宦官乱政还比较遥远,那唐朝和后唐的教训可还是历历在目,所以从宋朝建议之初,太祖皇帝就对太监多加限制,警惕宦官们乱政。

到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位时期就更加彻底了,虽然这家伙打仗的水平差了点,但是玩内政绝对是一把好手,不然不可能把哥哥都坑了。

而且这位太宗皇帝绝对是一个宅男,他没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出来了一部类似于“行为准则”的手册,上边就清清楚楚的写明了宦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小宦官只要照着这个手册做就可以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一章 制衡之道失平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