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是担心岳飞根本不听他的命令,打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旗号,继续北伐。
因为岳飞也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权势太大,已经被满朝文武所不容,即使回到朝廷后,等待他最好的结局,也是和狄青一个下场,被猜忌而亡。
所以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北伐,如果真迎回了二帝,那他就是从龙再造之功,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说不定还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不仅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还断了他的粮草,所以他才被迫回京,留下了一个千秋忠骨的美名。
当然,这都是猜测,谁都不知道岳飞当时到底怎么想的,不过,真的很让人费解的就是,他为什么一心想要北伐,他不知道赵构等人的担忧吗?
而且就算北伐也不能打着迎回二帝的旗号啊,不然让赵构怎么办?只能说,这里面也有岳飞自己作死的成分,但凡换一下思路,可能就是不一样的结局。
并且,最后彻底下决心杀岳飞,也不仅是出自赵构的决定,而是得到了几乎满朝文官的赞成和默许,即使人人都知道他的罪名‘莫须有’,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他说一句话。
只有和他同为武将的韩世忠出来替他说了几句话,结果也被猜忌,被免去了枢密使的职位,打发去乡下种田去了。
这都是战争带来的坏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文官们才讨厌战争,怕武将趁机崛起,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用钱买和平就尽量用钱买和平。
可惜,花钱买来的和平,终究是纸上的和平,并不牢靠,人家认账的时候才作数,不认账的时候想什么时候撕毁就什么时候撕毁,始终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此,李小鱼的这首词,真的是戳到了此时大宋朝堂的痛处,一众文官们脸色难看之下,是恨恨的瞪了他一眼,接着又是急忙冲着文举生们使眼色,示意他们赶快另外拿出一首词,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开,别纠结在这个地方。
而得到一众朝廷大佬的是以,文举生们也是不敢耽搁,立即拿出了自己写的第二诗交给柳依依演唱,因为他们也知道,好像凭借自己的第一首诗,根本赢不了李小鱼,能和他打平就不错了,想胜,还得拿出更佳精妙的诗词来才行。
他们拿出的这第二首诗,是由王安石牵头写的,名为《明妃曲》,讲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由豪迈雄壮的风格,完全换了一个曲风,只听柳依依是娓娓道来。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立时,一曲歌罢,果然,将人们的思绪,是再度拉了回来,这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人们是微闭上眼眸,不由自主的想到,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以王安石为首的这首出塞曲,并没有从豪情壮志方面去描写边塞,而是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也的确是王安石的原创,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
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
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