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买宋>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求质量求速度

想出让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举生以武会友,通过打一架来决出胜负,评定谁是文状元,真的是狗血到了极点,也不知道当时赵匡胤脑子里到底是咋想的。

不过既然这位天字第一号人物已经决定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于是王嗣宗和陈识二人,虽然都是文弱书生,可为了那万众瞩目,仅有也是唯一的状元席位,自然是拼了。

就见比赛一开始,二人便疯狂的大打出手,扭打在了一起,场面一度是十分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你给我一拳,我就给你一脚,虽然具体功夫不知道如何,当想必王八拳一定使的十分出色。

最后因为王嗣宗的体力和耐打能力都要更强一些,可能是农村来的,读书之余也帮着干些农活吧,所以是侥幸胜过了娇生惯养的陈识,所以最终王嗣宗将陈识揍趴在了地上。

答应之后,大喜之下,王嗣宗也毫不含糊,为了避免对手翻盘,是直接跑到赵匡胤面前大喊道:官家,臣胜之。

于是宋太祖赵匡胤见状,是十分高兴,觉得这家伙能文能武,打架也不含糊,敢下死手,打闷棍,心狠手辣的,颇有几分自己当年的风范啊,是个人才,值得培养。

于是就以此定了他为状元,大家说奇不奇葩,搞不搞笑,只能说真的是太别具一格了啊。

也因为是打架赢来的状元,所以王嗣宗就因此而被当时的人们戏称为“手搏状元”,真的是搞笑至极。

但大家千万不要笑,这是真的,宋朝真的有这一奇葩制度,而且还一直延续到了宋太宗时期,都依然遵循老赵的这一旧制。

也就是谁写的快谁当状元。

这样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都毫无变化,不以文采见长,而完全以下笔速度为取舍标准,谁是“快枪手”,谁就有可能当状元,大家说说,当时的文人墨客容易吗?迫不得已,只能人人都被破去当“快枪手”了啊?

当时的文献都曾记载,“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

所以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吕蒙正,到后来的胡旦、苏易简、陈尧叟等,个个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枪手”,快得不行,基本上题目拿起就能动手,想都不想,文如泉涌,一挥而就,皆因抢先交卷成了状元。

可是虽然“以先进卷者为第一”,然而皇帝们的初衷并不单单是以行文快慢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他们的要求是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

但是想法虽好,可凡事断章取义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实到了下面就变成了无所谓好、只寻求快了。

于是,普天下的读书人纷纷寻找成章捷径和答题良方,管他文辞美不美,义理通不通,下笔千言,胡拼乱凑,“惟以敏速相夸”,只要下手快就行。

于是从太平兴国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间,科场拼凑之风、轻浮之风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到了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举子李庶几甚至牵头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

他把那些将要参加当年壬辰科考试的举子们,集中在京城一个烧饼铺里,以厨师烙好一个饼的时间完成一韵诗者为胜,闹得路人侧目,沸沸扬扬。

这件事情也辗转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他心想这不是拿堂堂国考开玩笑吗?

于是宋太宗赵光义雷霆震怒,狠下心来,决定采取措施来好好杀杀这股歪风邪气,彻底的整顿一下考场纪律,将那些投机取巧者桶桶给扫地出门,做好宋朝的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他的做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殿试的时候,宋太祖赵光义特意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个字,拟了这道非常冷僻的赋题。

他就是要看看这些平日以敏速相夸的考生们,在面对这道足以抠破头皮的难题的时候,是如何抓耳挠腮的,看看还有没有人敢在这道题上耍小聪明,为图快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就交卷。

也果然,还真有那缺心眼的家伙中计,考题发下去不久,其他大部分考生都还在眉头紧锁之际,一个叫李庶几的家伙,是自作聪明的开始作死了。

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他对不对,觉得只要快就行,是草草成篇,乱七八糟的写了一通就抢先交卷了。

看到他那轻松得意的样子,宋太宗赵光义自然是气得怒火中烧,当众发火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对着李庶几就是大声呵斥,还当场他把轰出了考场,搞的这家伙灰头土脸的就跑了出去,感觉没脸见人了。

于是这次,投机取巧的李庶几落了榜,而答题慢慢腾腾的孙何却中了状元。

从此,在赵光义的大力整顿下,考场之风才慢慢恢复正常,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为标准,科场也就再也没了“快枪手”的市场了。

大家都重新变得谨慎起来,开始用心答题,不求速度但求质量。

好了,就像刚才所说,也正是因此,不仅开创了文举生告御状的先河,也开创了赵宋官家殿试亲选状元的先例。

而且需要给大家简单说明的是,在宋初的时候,科举考试最早是每年举行一次,宋仁宗时改为两年一次,一直到宋英宗时才改为三年一次,后来就没在更改,定为三年一次,成为定制。

而考试合格者,尚书省列名发榜,称为“进士”。

只不过宋英宗时,又因为考官的徇私舞弊,参加考试的读书人再次敲响了登闻鼓,要告御状,宋英宗只得另派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求质量求速度--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