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此。
很多儒臣对康海的改革可谓是极为不满,毕竟虽然朝廷没有完全摒弃儒学以绝他们的进阶之路,但也让他们这些儒臣进阶为高官的几率大大降低。
因而很多人都在骂康海是国贼,甚至康海还被愤怒的儒士袭击过。
但只要皇帝朱厚照不想动康海,民间的儒士把康海骂得再狠,也是无济于事的。
康海之所以愿意这样改。
主要原因是朱厚照普及全民教育和资本主义发展后,庶民阶层与商人阶层参与政治的**越来越强烈导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除此之外。
康海虽然是状元出身的理学官员,但也不是故步自封的保守党,他在京师大学进修过一段时间,与夏言等官员一样主张理学为体,圣学为用。
换句话说,既要让儒家理学成为国家主流思想,又要依据圣学理论,提高生产。
巧在吏部尚书张璁也是这类官员,也就支持康海的行为,将需要实际行政能力的实权官职基本上授予给善于利用圣学的,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进士,而儒士则派去从事教育与文化管理、外交等实权相对不大的职位。
朱厚照也没想到自己当时在大明建立第一个自然科学发展基地即皇家工业实验基地以及后来的京师大学后,大明朝的精英们会自己总结出一套“理学为体,圣学为用”的治国理念。
“换用一种钢材,想想能不能用镗床的方式,直接镗出一个汽缸来,这样或许可以保证汽缸的气密性,如果可以,或许就能利用这种蒸汽的力量来推动连动杆运动,进而可以利用到水泵、纺纱机上!”
朱厚照在大明工程院,给几名正穿着斗牛服的大明高技术人才说着自己对于蒸汽机研制工程的建议。
现在,内政的事务,朱厚照基本上已经交给了内阁处理,只负责司法与军队,因而,他的许多精力便放在了科技革命上面。
朱厚照因此还特地增设了科技部,以王文素为科技部尚书,专门负责对大明的科学事业管理。
大明的工业化基本上已经开始步入了正轨,建立起了基本的工业体系。
从钢铁冶炼到化工原料两酸两碱的制备以及附属机械化工产品都有对应的工厂。
而且基本上都是官营的大型工厂。
之所以主要是官营的工厂,主要是因为朱厚照是皇帝,他能直接发挥国家力量在这个时代的商人与发明家意识到新的事物之前,就直接先建立起了官营工厂。
然后,官营工厂又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直接控制了整个的工业经济。
当然,这也和大明本身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有关,在这个农耕文明还非常发达的时期,靠帝国的商人是建立不起这么庞大的工业体系的。
这也就决定了大明现在无意间就变成了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帝国,无形之中,大明的主要财富与工业制造居然都已经控制在了国家手里!
这和历史上后期西方崛起的资本主义帝国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或许这也正是大明自己的特色。
当然。
这也就导致朱厚照依旧还是一名君权不受限制的皇帝,皇权依旧还能得到保障。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明朝资本家敢在财力与制造力上与他这个皇帝对抗。
即便是军队,现在也得依靠他所控制的皇家工业公司提供最先进的线膛枪械和只有皇家工业公司能生产出来的圆柱形子弹。
任何藩王与军阀想要造反,朱厚照只要断了他们的枪械与子弹供应,就能让他的军队瘫痪。
橡胶开始成为了大明工业上的重要原材料,在朱厚照的指导下,帝国的科学家们发现这种材料若制造成轮胎的确能减轻马车行驶时带来的震动,也能很好地作为工业上的传送带。
这也就使得大明对橡胶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就导致大明殖民的步伐更加加快。
现在大明的商人只能进行对外贸易。
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与政治优势无法在国内与官营工厂竞争,而官营工厂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大明国内的商人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了对外贸易也可以称为对外掠夺的活动中。
他们把国外的大量矿石与橡胶、煤炭、石油(历史上正德年间的确已经开始利用石油,四川乐山还在正德十六年凿出石油竖井)运回国内,又把国内的高科技产品运出国外,通过进口与出口贸易获取巨额利润。
可以说,这些大明的商人们已经成为了大明对外贸易的马车夫,他们的商船开始遍布全球,甚至有的还自己在外建立殖民地。
若不是为了做大明子民,且因此能继续获取大明对外贸易顺差中的福利,他们只怕早已自立国号,但请旨封自己为海外某地总督的倒是不少,美其名曰是自己替朝廷发现了新大陆。
大明朝廷自然懒得去追究,毕竟这对于朝廷而言也是好事,任命一个总督就能获得一个地方的长期税赋收入。
朱厚照知道大明现在进入到了一个全民扩张时代。
自己这个帝王乃至整个朝廷的官员都阻止不了这个趋势,作为皇帝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帝国内部持续的发展动力。
大明帝国此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把全世界的财富疯狂地吸入到帝国内部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赚钱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