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看书>军事历史>兴唐>第七十一章 没得救了
聚力,别看东突厥,离我们唐朝近,北方又有回纥人与我朝共同联手,但是他们的民族单一,所以一旦产生叛意边患会持续很长时间。再者,地理位置,东突厥除了我们唐朝外,回纥部实际不是他们对手。看一看此次比粟出兵的反应速度就知道了。但西突厥先后遭到吐蕃与大食的录削,这两个国家都采用了暴虐的治理态度。想剿灭,不是太难。”

“你需要多少兵力?”

这一把大雨下着,想调动大军很不容易的。后勤供给运输又很困难,李治不大放心问了一问。

“兵贵神速,若是父皇同意儿臣出兵,只需从两京调拨五千精兵,另外从北方调动五千军队,儿臣再到青海去,抽调两万士兵不成问题的。这就足够了,可是儿臣要调几员将领过去。”

“是谁?”

“北方的有郭元振、辛承嗣、细封雷……”想了想又加了一个人进去:“唐休璟凉村的契必明,青海的李谨行、骆务整,再加上金山都护府的王方翼,有这几员重将足矣。”

“弘儿,北方的兵力已抽回来许多,不能再抽。”

“那么将这几员将领调来,儿臣只率两万五千人,也能平灭西突厥的暴乱。”

李治在迟疑。

“父皇儿臣前去不是平灭暴乱,还要给西域一个长久的和平,关中大灾,北方有乱,兵力拨不出来,但要给儿臣一些将领,这也是为了唐朝将来培养的人才。”

就没有指望从北方调来军队,可一些将领皆是李威原来的心腹,张虔勋叛变立场这倒不要紧的,李威害怕的是裴行俭从青海带过去的一批将领,会遭到张虔勋的陷害。他们不是裴行俭,只是中层将领,以张虔勋与程务挺两人联手,若有心,都能置他们于死地。

李治想了半天最后才说道:“好,就依你吧。”

“谢过父皇,儿臣还有一句话要说,封禅若是父皇开心,儿臣不反对。可路上需要注意身体。”

“朕知道。”搞不懂儿子说的是真心话还是假心话。

李威这才看了一眼父亲削瘦的身体大踏步离开,有可能是父子俩人最后一次长谈了。

也没有那么快就离开,士兵要征集,粮草只好从青海携带了。涝灾不可能波及到青海的,正好青海储存了大量的余粮,但需要带一些简易的粮草,支行到青海去。另外还有武器以及一些少量的辎重。大雨下得不开天,武器带得也有限。不过终要带一些。

又来到朱敬则家中。

李威此次出征的原因,几乎所有重臣或多或少能会意一些,但朱敬则还是很反对,坐下来,让下人沏上茶婉言说道:“陛下,你是唐朝的皇帝,国家的未来。”

“朱少卿,你看看外面。”

朱敬则扭头看了看外面,外面什么也没有,要么下着雨,李威到来的时候,雨变稍微小了一点儿,但打在花花草草,或者落在石阶上,依就发出啪啪的响声,无比的**。天空乌云黑压压的,汪着无穷的眼泪,一块黑一块白,黑得阴沉,白得浑浊不明。

“是洛阳,邸报上说关中雨下得都不开天,朱少卿,你有没有想过几百万关中的百姓?”

“唉。”

“父皇算是一个好皇帝,不算太恶,也不算太铺张,可这几年来,有可能受了我的刺激,有可能是病情的原因,为政一年不如一年。这时候封禅,你说应当不应当?他失……控了。”

不能以常理看待父亲了。也许父亲还以为他能活一个三十年四十年的,自己三十而立,又有名声,又有政绩,朱敬则说得也有道理,父亲怎么着也要为唐朝将来留下一条后路,可失了控,什么事情就能发生。

朱敬则又叹了一口气。

“此次我过来,有一句话要对你关照,不仅是你,李相公、魏元忠他们皆是要说的。这一去,我会留在西域很长时间。”

“怎么……”

“是,西域之乱,不会太难平灭,况且金山还有王方翼,此人绝不可小视,武略上不亚于黑齿常之与程务挺。可是我前去不仅是西域,还有河中,甚至看有没有机会,与大食人试探地交一次手。”

与裴行俭反复商讨过,大食人若是硬拼,唐朝未必能得到好果子吃。首先它自从建国后,就一直在扩张将士皆得到锤炼,这一点颇象唐朝之初。其次大食马比唐朝战马精良,若是在河中呼罗珊等地交战,更适合大食马,甚至还有骆驼军。

唐朝上哪里组织过骆驼军的?再说大食的武器,唐朝武器先进,大食也不差,大食的弯刀在唐朝用焦炭冶钢后,锋利度依然超过唐朝的普通兵器,继续保持宝刀的称呼。

不过也有机会,若不深入,波斯人与河中各国百姓这些年都承受了大食的压力与苛政剥削,特别是宗教的推广,为了推广伊斯兰教用了种种血腥的手段。这引起了河中百姓的不满。这时是最好的时机,过一段时间,伊斯兰教得以推广,无疑会巩固大食的统治。

战一战,能让拜占庭人看一看,激发同盟的可能。

但最终会不会战,也要到西域观察后才能决定。所以李威带的士兵不是很多,不然带上五六万人一旦到了河中仅是供给就很成问题的,难道也学习大食人对河中地区百姓进行鱼肉式的录削?

不仅大食人的战斗力,还有它的制度。甚至通过教义明确规定,商人与工匠是受神保护的,鼓励发展各种技术,以及商业。前者带来了技术的飞跃提高,在拜占庭人


状态提示:第七十一章 没得救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