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作为阁臣之一,自然也接到了皇帝的旨意。对于第一道旨意,他十分糊涂。因为所谓的“陕西有山崩移”是发生在六个月前的事情,是嘉靖二十六年七月,陕西澄城县界头岭山,昼夜声如风吼。几天后,大山断裂,东西移走三里,南北五里。
六个月前的事情,忽然提了出来,说什么应在边防上,难道不奇怪吗?
既然皇帝要礼部、兵部反省,那两部自然开始反省,等到第二道旨意下来的时候,徐阶就意识到了不对了,皇帝对复套的态度开始转变,不让边军主动攻击,而是让他们“防守”。
徐阶立刻和自己的老师夏言商议,夏言却没有相信他的判断,反而让兵部尚书王以旂会同各部及詹事府、翰林院等衙门,上奏复套的报告。报告开篇就说,胡虏占据河套,成为西北祸患已经很久,实在应该尽快铲除。
这一封奏疏非常重要,皇帝当时没有批复一个字。
就在夏言以为报告还不够有力度,准备再写一封的时候,严嵩忽然上了一道密疏。
严嵩在密疏中提出了反对复套的种种理由,比如时间、花费、师出无名等等,但是最可怕的一句话是——“在廷诸臣皆知其不可,苐有所畏不敢明言,以致该部和同附会上奏”。
这句话的意思是,朝廷众臣明知复套不可行,却因有所畏惧而不敢明说,以致使该部只好附会上奏。
为什么朝廷众臣不想复套,却不敢明说?
因为夏言诈称上意,让众人以为,复套是皇帝的意思!
让皇帝以为,复套是众人的意思,所以嘉靖帝杀了曾铣。让众人以为,复套是皇帝的意思,所以嘉靖帝杀了夏言。
这就是强君胁众!
看着脸色惨白的张居正,徐阶才缓缓道:“世人都以为,害死夏贵溪和曾铣的人,是严嵩和仇鸾,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要他们死的人是皇上,严嵩不过推波助澜罢了,却背上了罪名。这样的事情不是只有一次。”
一时间两人默坐无语,只有摇曳的烛光轻轻飘摇。看着眼前目若朗星长身玉立的张居正,徐阶飘远了的思绪又慢慢收拢回来。他用手扶了扶张居正的冠帽,慈爱地看着他:“半年前,你告了病假,回到江陵休养,为师一直没有问你沿途所见,各地风物如何?”
张居正的脊背一下子绷紧了,盯着窗棂上的树影,半晌才抿着嘴道:“田赋不均,贫民失业,苦于兼并;各地流民失所,衣食无落,至有父母卖儿鬻女,惨嚎声闻于道。”
徐阶的眼睛闭了一会就睁开了,他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痛斥时弊的热血青年了,三十年的政治生活早都把他的心打磨成了一块石头。
“每次我看到你看我的眼神,就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徐阶道:“你那双眼睛就在说,我是一只缩头乌龟。只顾保全自己的权势,不敢挺身而出。明明我身为内阁次辅,有资格有能力与严嵩掰一掰手腕,对吗?”
“老师,”张居正感到了难堪:“我……”
“连百官之师的首辅都能被成功扳下,我在他们眼里只是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罢了。就算能拼尽全力保住自己的身后名,可这么多年来我默默提拔起来的一群同年、同门和学生,就失去了自己的庇护,赤裸裸的展现在他们的眼皮下了。”徐阶道:“政治斗争,远比你想象的要可怕。在没有实力的时候,就别想着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这是对张居正的衷心爱护,也是对他的警醒。
新任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以为一腔抱负终有余地,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能大展宏图。为此,嘉靖二十八年,他上了《论时政疏》,首陈国朝“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犀利指出了大明的痼疾顽症,同时也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然而这封凝聚了自己无数心血的奏疏石沉大海,不仅没有引起掌权者的重视,还被徐阶当面撕得粉粉碎。自此以后,无论满眼看到的是政治腐败、军备松弛或是民不聊生,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叔大啊,国事烂成这个样子,唯一能做的是保全你自己。你的命可比我这把老骨头贵重多了。为师甚至都能想象二十年之后你在内阁呼风唤雨的样子,”徐阶的精神一下子就提起了,眼里的期望使得他的眸子看起来熠熠生辉:“老夫不会看错的,你的才华,总有一天会显现于人;你的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执事而为,执事而为吧!只要能熬过最黑暗的日子,你就可以大鹏展翅了。”
“三年前学生不理解您的苦心,可现在学生已经知道您的苦衷了;学生历尽疾苦,更坚定要扫清积弊改革现状,学生回来是为您分忧的……”张居正艰难地说道。
徐阶忍不住笑了:“哈哈哈哈,暂时还轮不上你为我分忧。内阁是老家伙们的天下,你就好好看着我们这把老骨头是怎么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吧。你什么时候能在云波诡谲的局势里得逞所愿而且片叶不沾身,为师也就彻底放心了。”
张居正忽然想起一件事,倒吸了一口气道:“老师,既然仇鸾将要事败,那您和仇鸾以前的过从……”
徐阶在发现仇鸾和严嵩失和的时候,曾经悄然拉拢过仇鸾,这是个非常大的把柄,若是仇鸾事败,严嵩抓住了这件事,就可以倾轧徐阶了。
徐